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身着红衣,面如凝脂,十指如玉,错综弹拨其间,怀中的琵琶仿佛幻化出无数刀光剑影,转瞬间,生动天地,屋瓦飞坠,气壮山河。

好一曲《十面埋伏》,好一曲英雄悲歌。

提起《十面埋伏》,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张艺谋2004年导演的电影,章子怡的一曲水袖舞,惊艳了无数的观众。其实,张艺谋的电影只是借用了《十面埋伏》这个名字,内容上二者毫无关联。历史上的《十面埋伏》是一首表现战争题材的琵琶曲,由当时著名琵琶演奏师汤琵琶演奏。

关于汤琵琶的传奇故事,同时代著名散文家王猷定在他的《汤琵琶传》中有详细的介绍。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汤琵琶原名为汤应曾,邳州人,因为弹琵琶的水平十分高超而被人们称为“汤琵琶”。

汤琵琶从小就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后来跟着蒋山人学艺。蒋山人是当时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大师,向他学艺的人无数,却无一人学到其精髓,而汤琵琶只学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蒋山人的技艺学到了手。周藩王听说此事,立刻将汤琵琶招进宫里,汤琵琶也不负厚望,以一曲《胡笳十八拍》感动了周王。

从此,汤琵琶声名远播。

按照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的记载,汤琵琶能弹奏古曲百十余首,其中最得意的就是《楚汉》。

《楚汉》以变幻的乐音完整的再现了垓下之战的全过程。对此,王猷定在《汤琵琶传》里有详细的描述: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仿佛战争大片的《楚汉》后来被演绎成两首乐曲,一首是《霸王卸甲》,一首是《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和《霸王归甲》都以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为题材,不同的是《十面埋伏》侧重于描绘全方位大视野的宏大战场,彰显汉军势不可挡的紧张气氛,而《霸王卸甲》则着重于刻画项羽的心理变化,强化项羽临危不惧的个人英雄形象。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一、盖世项羽

《史记》上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出生于楚国项氏。项氏在楚国世代为将,他的祖父就是楚国大将军项燕。

出生在这样一个武将世家,项羽似乎天生就与众不同,他生来重瞳,有大志向,个子高,力气大到能举鼎。这在现代社会或许没什么,但在冷兵器时代这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先天优势,加上项氏在楚国的威望,陈涉起义失败后,作为准贵族圈里的人,项羽的叔父项梁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但让项羽真正成为成为诸侯的领袖,还是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公元前208年,秦国将军章邯打败项梁部队,项梁战死。

项梁一死,章邯顿时有了一种楚军也不过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感觉,所以在得知赵王君臣逃往巨鹿后,章邯立即帅军包围巨鹿,王离负责攻城,章邯负责修建通道运输粮草。

此时,赵国的军队就集结在巨鹿之北,但是面对强大的秦军,赵国不敢冒险出兵,危在旦夕之际,赵国向各诸侯国求救。

对项羽来说,秦国对他不仅有着灭国之仇,更重要的是秦国杀死了他最亲的两个亲人,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所以灭秦成了项羽眼下最重要的事。

当他得知楚军主帅宋义率领五万大军在离巨鹿不远的安阳停留了46天并且还想杀他的时候,项羽怒了,以滞留大军多日不发,出卖楚国利益的名义杀掉了宋义,迫使楚王封他为上将军。

掌握了楚国主力部队的项羽,立刻派英布、蒲奢两位将军先率领两万楚军做先头部队。

因为不知道秦军的虚实,英布和蒲奢决定将大军分成几只小部队,轮流袭击秦军的粮道,这也是项羽早前布置好的战术,目的就是引诱章邯增兵修复甬道,从而将秦军一举歼灭。

对于这场经典的战役,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三个“无不”来形容项羽及楚兵的英勇: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到巨鹿之战中秦军的主力部队有两支,其中之一是王离率领的秦国最精锐的部队“长城军”,另外一支是章邯率领的“刑徒军”,但是按照现代史学家的考证,“长城军”也许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巨鹿之战中,王离率领的不过是章邯的“刑徒军”的一部分突围部队。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巨鹿之战也就称不上是以少胜多。

但不论“长城军”到底参没参与进巨鹿之战,在那个各路诸侯都“梭巡而不敢进”的情况下,只有项羽一个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疯狂的攻击秦军,才取得了巨鹿之战的最终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消灭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是楚军的胜利,也是项羽的胜利,那一年项羽25岁。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二、鸿门宴,那场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

巨鹿之战胜利之后,项羽带着章邯以及归顺过来的秦兵浩浩荡荡的准备入关,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刘邦因为不是主力部队,所以超了近道先入了关。

按照楚怀王先前的约定,谁先入关谁就称王,所以刘邦虽然不讲理但称王其实也没问题。问题是,拥有绝对优势的项羽根本就没想到刘邦会先入,气愤之余,项羽将军队扎营在戏水不远的鸿门下,准备与刘邦决战。

此时的刘邦的军队共有十万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入关之后收编的,而项羽不仅拥有四十万大军,而且由于巨鹿之战的胜利,正气势高涨,一旦开战,刘邦根本就没有胜算。

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开战的前一夜,项羽的叔父项伯将消息私自转达给了张良,而张良又将项伯引荐给了刘邦,让刘邦获得了陈情的机会。

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鸿门宴即将拉开序幕。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人的车骑,来到了鸿门外。

见了项羽,刘邦将姿态摆的很低,可以说是委曲求全,目的当然是为了缓解矛盾,让项羽打消开战的念头。

刘邦的卑躬屈膝让项羽放松了警惕,作为胜利者,项羽是有些自满的,而且他当时的实力确实比刘邦高出许多,所以他并不担心对付不了刘邦,反而在项伯的劝说下产生了天下未定就杀有功之臣,会失去民心的担忧,所以鸿门宴上项羽也就没有听从范曾的建议,放走了刘邦,以至于丧失良机,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并不长,却十分精彩,将项羽过分迷恋自己的武力,且没有远见的性格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鸿门宴遗址

当然,项羽的最终失败也并不完全因为鸿门宴,他之后又做错了两外两件事让他彻底失掉了民心,从而败给了刘邦。

第一件事是屠咸阳,烧秦王宫。第二件事就是分封诸侯。

项羽虽然骁勇善战,也善待部下,但他却性格残暴,可谓杀人不眨眼,在《项羽本纪》中就多次记载项羽屠城事件,比如巨鹿之战后坑杀秦卒二十万;田荣之战之后烧平了齐国城市的所有房屋,投降的士兵则全部活埋;鸿门宴后,他屠咸阳,烧秦王宫,以致大火三月不灭。

项羽的种种残暴的劣迹让民众对他只有害怕,而不是敬畏和发自内心的服从。

秦国之所以会快速灭亡,最大的原因不是做了比如修长城等劳民伤财的事,而是在政权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大一统的快速推进造成的分封制的反复,而分封制就是因为不适应历史的发展才被秦始皇消灭,所以项羽在称霸后的分封行为非但没有起到安抚作用,反而引起了诸侯间的内战,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只会向前不会倒退,没有大一统观念的项羽遭到失败是早晚的事。之后刘邦消灭项羽其实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灭六国的再次重演,历史的总趋势不可改变,只是由谁来统一的问题。

尽管项羽性格上有如此多的弱点,但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宁死不屈的霸气,以及垓下之战失败后与虞姬做最后告别时的铁汉柔情,都让项羽成了一名真正的无冕之王,李清照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项羽精神的最好写照。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项羽乌江自刎

三、刘邦,乱世中拔得头筹

与没有大一统意识的项羽相比,刘邦不仅懂趋势,有时运,关键是还够狡诈。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和项羽这个准贵族圈里出生的人不一样的是,刘邦出生草莽,35岁之前都是一个无业游民。

古人讲三十而立,刘邦到了35岁都还一事无成可是愁死了他的一帮兄弟,在他的好友萧何的劝说下,已过中年的刘邦参加公务员考试,成功当上了一名亭长。

这亭长是个什么官呢?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相当于省,县相当于市,以下是乡,乡以下是亭。

作为秦朝最末端的行政组织,亭具有交通站兼派出所的职能,通俗的说就是接待一下各地来的官员,顺便维护一下治安。

对刘邦的成功,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个是天命说,一个是人力说。

所谓“天命说”就是说刘邦本出身草莽,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终极一生也就是一个普通百姓。但比起天命说,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的性格和功臣集团的辅助分不开。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刘邦故里

说起刘邦的功臣集团,不能不说的就是萧何。

萧何是读书人,最重要的是他看清了天下大势,在他看来只有响应陈涉的起义军才是顺应天意的行为,但他却不想做领导人,理由是当时秦朝的法律是连坐制,起义军一旦被俘,当头的往往死的最快。就在愁谁当起义军的头的时候,刘邦出现了,刘邦虽然书读的不多,但胜在胆子大、人缘好,所以在众人的推荐下,刘邦勇敢的担任起了领导人的角色,并且招揽了曹参、夏侯婴、任敖、樊哙、张良等一群谋士。

和项羽不同的是,刘邦没有屠城的习惯,所以投奔他的人非常多,但宽大的胸怀其实只是表面上的,打败项羽统一中原才是刘邦最想做的事。

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请求割荥阳以西为汉。汉四年,楚汉言和,遵守诺言的项羽引兵东归,还释放了刘邦的父母妻子。但刘邦可不像项羽那么遵守誓言,他在张良和陈平的撺掇下暗中拉拢韩信以及彭越,以“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为诱饵联合他们共同击楚。

在项羽实行的分封制后,彭越算是分的比较多的,要是分的少了造反还算事出有因,分的多了为什么也要造反?这其实就是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不管分的多还是少内心都不平衡,分的少的自不用说,分的多了,队伍壮大了,内心也会膨胀起来,想要的自然也就多了。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聚集五路人马,以六十万大军,从四面合围项羽。

那一夜,是项羽一生中最悲情的一晚,打了七十多场仗的他其实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而他手下的兵卒,也纷纷向汉军投降,此时,项羽放不下的只有虞姬和陪伴他冲锋陷阵的战马。

你一定看过《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吗?

霸王别姬

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写极少,但能陪伴项羽四处征战,一定是最懂他的,所以,当她听着项羽一遍又一遍的唱着《垓下歌》,诉说着英雄末路的苦楚时,她知道,由她引路的时候来了。

虞姬的自刎,断了项羽的顾虑。

虞姬死后,项羽率八百楚兵突围,项羽一生中打赢过多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但这一次,他赢不了了,随着韩信、彭越、英布的相继背叛,他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实力实在是相差太远了,在乌江边,眼见无路可退的项羽将自己的爱马送给了来接应他过河的亭长,自己则与汉军短兵相接,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之后,毅然挥剑自刎。那一年,项羽三十岁。

西楚霸王,死也要壮烈的死。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汉武帝。

而帮助他夺取胜利的韩信、彭越等人,很快就被刘邦设计一一处死,当然这是后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