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很“凶險”,這6件事出伏後千萬不能做

秋天很“兇險”,這6件事出伏後千萬不能做

出伏後是某些疾病高發期,有些細節千萬要注意,否則會讓自己處在“兇險”中。

秋天很“兇險”,這6件事出伏後千萬不能做

“四大凶險”要注意

空氣溼度高含氧低,容易出現胸悶

雖然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但是在氣溫高、氣壓低的天氣,特別是高溫悶熱的“秋老虎”時節,空氣中溼度增高、含氧量降低的時候,平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常常會感覺不適,出現胸悶、氣促、頭暈等症狀。

中午高溫排汗多,容易形成血栓

夏秋之交,高溫天氣仍會不時出現,人體大量排汗,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機體血容量不足產生血液濃縮,造成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出現缺血性損害,引發心絞痛等急性心血管疾病。

“秋燥”影響情緒,誘發冠心病

從夏天進入秋天,陽光照射逐漸減少,人體的生物鐘尚不能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使人心情煩躁、心火旺盛,這也是誘發冠心病突發的危險因素,這段時間因工作勞累缺乏休息的年輕人尤其要警惕心肌梗死突然來襲。

晝夜溫差大,誘發心血管疾病

夏秋交替時期,是心血管疾病的爆發期。“忽冷忽熱”一折騰,易誘發冠心病,出現中風、心梗甚至猝死。

因為當天氣漸趨涼爽,忽涼忽熱使人體血管時常處於從擴張到相對收縮,又從收縮到擴張的狀態,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一種健康威脅。而且,在天氣涼爽時,一些心血管病患者會放鬆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藥失去規律,遇燥熱天氣再度來臨,容易導致疾病急性發作。

“六件事情”不能做

醒後立即起身

天氣逐漸轉冷,經過一晚上的人體處於靜止狀態,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發生幾率大,也有可能會加劇供血不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一大早去晨練

夏秋交替季節,溫差逐漸加大。有些人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從而增加了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渴極了猛灌水

高溫天出汗多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剛吃飽就午睡

季節交替之際,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午時午睡半個小時左右很有好處。但忌餐後即睡。因為中午溫度高導致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加上飽餐後血液湧向消化器官和大腦爭血,此時入睡便有誘發腦梗死的危險。

短褲背心繼續穿

出伏後,早晚比較涼快。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如果繼續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夜晚還開空調

伏後,儘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有可能會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秋季疾病早預防

除此之外,秋季身體常見的反應還包括皮膚乾燥、瘙癢,喉嚨發乾、咳嗽,鼻炎過敏、流鼻涕,以及秋季流行性腹瀉。

預防秋燥,首先就是多喝水,在水裡可以加一些有清熱、生津、養陰食療作用的食物,比如白蘿蔔、木耳、百合、梨、芝麻等。

從中醫角度來說,當嗓子幹、鼻子癢一同出現時,就是節氣的變化使給我們身體搗亂的邪氣增多了。熱邪導致津液流失,會加重乾燥的狀態,口鼻之處黏膜乾燥,使得外邪容易進入。從飲食上喝一些桑杏湯、銀耳湯,吃山藥和胡蘿蔔,胡蘿蔔不僅可以調節“乾熱”,還能補氣、消失、提高身體免疫力。

由於乾燥的天氣,淚液蒸發較多,很多在辦公室上班用眼過度的年輕人,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症狀。要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補充維生素。嚴重時還可以滴一些護眼液來緩解眼部乾澀。

充足的睡眠,也是幫助身體抵抗秋燥的好辦法, 經過一整天活動,身體累積的許多自由基持續傷害組織細胞,必須藉助睡眠減緩新陳代謝緩解發炎。

隨著秋季的深入,天黑得越來越早、晝夜溫差增加,每晚睡覺的時間不宜超過11點。

要注意秋季腹瀉,很多人立秋後開始暴飲暴食,過度“貼秋膘”導致腸胃功能出現紊亂。還有些人吃了不新鮮的食物,導致病毒性腹瀉,都要注意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