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本《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宋刻本《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集二十七卷,中集五十五卷,下集二十五卷,宋杜大珪辑。宋刻元明递修本,缺一卷。版框高19.1厘米,宽13.6厘米,开本高23.3厘米,阔15.3厘米。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间有黑口。顺鱼尾。版心依次镌大小字数、“琬琰几”、页数和刻工。其中,“琬琰”,也作“琬炎”、“宛炎”,或者简作“琬”、“炎”等,“几”为卷数。刻工姓名有何、王、立、川等。十册二函。

杜大珪,宋光宗时人,籍贯眉州(今四川眉山),自署进士。《名臣碑传琬琰集》是碑传体类史籍传记的代表作。此书搜集宋代二百二十一位名臣的传记资料,凡二百五十四篇碑传文。体例上,随得随编,全录原文。该书主旨在于囊括朝章,网罗国典,有特别重要的资料价值。南宋袁桷《清容居士集》对此有较高的评价。杜大珪又续编《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录》八卷下集八卷,传主四十三人。这种体裁启后来踵述之规范,为元苏天爵、明焦竑等多位史家所效仿。

《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初刊于宋代,元明两朝迭经修版重印,成为明清藏书家的插架珍品。到今天,传本甚稀。潘景郑《著砚楼藏书记》称:“天壤间仅存三五,已如景星庆云,光耀宇宙,能不以宝玉大弓并视耶?”现存世称宋刻本、宋刻元明递修本者数部。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明初覆宋本一种。

馆藏此本缺上集卷十一和卷十二的第一、二两叶。蓝色绢书衣,黄绫签条上题写书名“琬琰之集卷几至几”,右方有正方形黄绫签条写录传主姓名,如潘武惠王、范鲁公等。卷首有宋佚名绍熙五年(1194)序言,一般认为是杜大珪自序。次为“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目录”。以低十、十一格题署“眉州进士杜大珪编”。卷端题“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室字上空一格,讳“桓”等字,但不甚严格。密行细字,刊印工整。核之《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元明递修本,其行款字数、版式字体均完全一致。又经比对断版残字,可知此本为较早印本,且补版较少,殊可珍贵。

此本序言页又钤袁寒云“佞宋”朱文方印、“寒云鉴赏之迹”朱文椭圆印,页后钤“寒云秘籍珍藏之印”朱文长方印。此书入袁寒云秘箧在民国四年(1915),《丁卯日记》八月二十日条是这样记载的:

得宋刊《新刊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二十七卷,中集五十五卷,下集二十五卷,共一百零七卷。元印明装,绫衣题字犹明人手笔,古色可玩。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五字,卷首有“己卯年考藏图书记”朱文方印。

“己卯年考藏图书记”,实为“己酉年收藏图书记”之误,大概是记忆有差。

袁寒云好友傅增湘曾经眼此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宋刊明修本《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三集一种,版式、缺页情况均同华东师大馆藏本。傅增湘记该书钤“己酉年收藏图书记”,与馆藏此本序言页钤“己酉年收藏图书记”朱文方印吻合。可以判断傅增湘曾经眼并著录的《新刊名臣碑传琬琰》,就是华东师大馆藏本。傅增湘(1872—1950)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有“双鉴楼”。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民国时,任教育总长。藏书二十余万卷,颇富宋、元、明精刻及名抄本,身后多捐给国家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袁寒云很关注傅增湘的藏书,两人多次互换异本。傅增湘在上海地区为袁寒云广泛搜购善本。民国五年(1916),傅增湘为袁寒云代访到曹元忠、顾文彬旧藏宋本三种:《孟子》残本、《水经注》残本和《挥麈三录》。曹元忠(1865—1923),字夔一,号君直。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官翰林学士,充值内阁,得以遍阅皇室和翰林院藏书。这里提到的前两种书就是曹元忠从内阁带出来的,可以解答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说袁寒云“所储又多内府物,不知如何得之也”的疑问。《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收入,名录号005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