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寄生虫》,对于穷人的角色设定是不是过于极端了?

柏林2013


《寄生虫》横扫美国奥斯卡奖,除了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国际电影、最佳导演之外,还史无前例地成为奥斯卡92年来第一部外语最佳影片。

电影为何评价如此之高,我想,讨论人生上限的电影比比皆是,但是一直以来讨论普通升斗小民的生存下限的影视作品确实少之又少,这样一个描写韩国底层社会的作品,对于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投去的眼光很多,而且故事结构极具巧妙与新意,不乏精彩又不缺惊喜。

《寄生虫》的故事很简单:一个住在地下室,贫穷的四口家庭,某一天偶然得到了亲近上流家庭(也是一家四口)的机会。于是贫穷家庭使用骗术与诈术,将原本上流家庭家中的家教老师、司机、管家一一取代或铲除。

于是,考不上大学的儿子女儿化身为从外国留学回来的老师、失业的爸爸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经验的司机、每天在家洗衣服的妈妈转化成顶级物业管理的资深管家。

贫穷的一家四口进入了上流家庭的生活,在欺骗的过程中,仿佛真的成为了他们想像中的那个身份。直到,他们某一天在上流家庭诺大的房子地下室中,发现了另一个家庭……

一开始我们以为电影讲的是贫富差距,但是后来发现不是。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不被公正容忍的,人和蟑螂的差距才是真正不可弥合的。一开始你觉得财富只是你的表面,并不能决定你的真实,你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但后来你发现你呼吸的空气、喝的水、沐浴的阳光成为了你的气味、你的真实。

基泽和吴世勤并不嫉妒朴社长,他们尊敬他,一个人不会嫉妒在所有方面都比他优秀的人。他们互相憎恶,并一起憎恨那些同为穷人的、该死的帮佣。一个警卫职缺就有五百个大学生竞争,穷人与穷人间你死我活,基泽一家不惜各种手段挤走另一些穷人的工作机会。

韩国电影的特点是复杂叙事,这一点上《寄生虫》做的不错,两个小时的时间电影基本上可以一分为二,起承转合错落有致。

影片前半部分节奏明快,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父母儿女),原本只靠着折披萨盒这种散工勉强度日。

突然一个意外的机会,四次复读都没有考上的儿子金基宇伪装成名牌大学生,成为了新兴富商朴社长女儿的英文家教。紧接着基宇又引荐了自己的妹妹金基婷,妹妹伪装成美国留学生进入了朴家,担任幼子的美术老师。

接下来,妹妹设局栽赃了社长的司机,让自己的父亲取代了司机的位置。最后,父女子三人齐心协力,陷害了忠心耿耿的女管家,让母亲也得到了管家的工作。

自此,一个本在失业边缘徘徊的底层家庭,如同跗骨之蛆般攀上了资产新贵,转眼变成了人均就业的小康之家,完成了阶级跨越。

这一段剧情行云流水却并不突兀,地下室生活的金家四口看似蝇营狗苟却各有绝活:失业在家的父亲开得一手好车,举止粗鲁的母亲曾是链球运动员,复读四年的儿子面容俊秀也谙熟应试知识,而看上去最游手好闲的女儿不仅是心理素质极强,更拥有天衣无缝的造假手段。正是依靠她的手艺,全家才用各种伪装身份进入了朴社长的家政圈。

而当女儿的计谋全盘实现,全家从贫穷奔小康时,我也不得不感叹:即便生在底层,优秀和天赋的基因仍然像彩票一样流传在大众的血脉中。

容貌、谈吐、体力、观察力、模仿力、心理素质…每一样随基因而形成的优秀素质都有可能成为阶级跃升的完美跳板。而一旦有了这块跳板进行完美利用,那么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都有可能借此鱼跃龙门,一举完成阶级的跃升。

最后,我们发现《寄生虫》中的一切似乎理所应当。富人友善、富有修养,他们好像理当富裕;而穷人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卑鄙无赖,他们好像理当贫穷。

富人和穷人不仅仅是金钱的差别。对此,我们心感郁结,却没有可以控诉的对象。基泽知道了一个真相,但他不敢揭开纱布,这个真相威胁着他,让他那极为无用的自尊彻底崩溃,歇斯底里之际他把愤怒转嫁到无辜的朴社长身上。

然后他冷静下来,仓皇逃窜,他说:“那天我离开时,突然领悟到了我该去哪里”。

他揭开了那层纱布:也许没有哪里出错,错在他自己,像他这样的穷人,相对于沐浴着阳光的文明社会,就应该留在被遗忘的地下室里。那个地下室是豪宅的一部分,却让豪宅的设计者感到羞耻。最后,基泽变成了吴世勤,他选择了像蟑螂一样生活。

在他们眼里,向上的梯子,不是长在地上,等待他们爬上去,那梯子是从天上垂下来的,光是够上这梯子,就已经要付出一生的气力。

电影还有两句金句不得不提“有钱人因为有钱所以善良”,“有钱人家小孩的衣服都没有褶皱,因为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 ,听起来真的很心酸和无奈。

本质上富人和穷人都可以善良,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富人也许是一次慈善的捐赠,穷人可能是一句关怀的问候。有时候善良是伪装的,但只要表达得当,被施者依然感觉暖心,无论富人还是穷人,请你尽可能的善良。


娱乐有星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韩国的国情

在电影《寄生虫》中导演很形象的把两个极端对立的阶层给表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让观众一眼区分开来。

一个是极贫家庭一个是极富家庭。

两者之间可以产生极强的社会背景反差。

就目前韩国的国情来看,虽然我们眼中的韩国大多是高科技高颜值高富帅与白富美,但现实的韩国却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生活在温饱的边界,并非多数人住在高楼大厦与豪华社区,少部分还是生活在电影中所谓的“贫民窟”里。

基本的中产阶层人数偏多,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还是有很多的业余生活。

所以电影《寄生虫》中表现的相对过于偏激了。

二、电影本身

我们了解韩国电影后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以及他们的细心之处。

《寄生虫》就是最好的印证——味道

穷人有穷人的味道,富人有富人的味道。

电影中多处出现捂鼻子的场景。

最后电影的高潮部分也是因为捂鼻子而引起的杀戮。

所以就电影而言这种极富极贫的社会背景反差更能深入人心。


一哥说世界


相比较于极端,木头更认为《寄生虫》对穷人的角色设定是比较现实,而又不脸谱化的,没有把穷人描绘成穷凶极恶之徒,也没有把穷人写成特别善良朴实的样子,而是善美与丑陋并存,并且随着客观境遇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啊。

如果有机会,谁不想脱离贫穷

《寄生虫》一开始一家四口只能窝在半地下室里叠pizza盒子过活,在儿子基宇被朋友引荐到富豪家庭做家教后,一家人敏锐的把握住了这样一个能够摆脱贫穷的机会,你可以说从这段里看到的穷人角色设定是工于心计,谎言信口就来的,也可以说可以看到穷人有时候就是缺少一个机会,不然他们的才能怎么不能支撑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呢。

这样的这反两面,既矛盾又现实。

人都是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

《寄生虫》里的基泽一家是恶人么,如果是恶人,就不会在雨夜看到前保姆在门口苦苦哀求,就冒风险把她放进屋子,但是这样一瞬间的怜惜,在看到前保姆的老公,被前保姆威胁后迅速转变成为了自保而不择手段,甚至放任了前保姆的死。

人到底是恶还是善,有时候真的要看当时的状况,在有些境遇下,善会被恶替代。就像最后父亲基泽一下被激怒,犯下凶案一样。这样的人性没有那么美好,但也显得特别真实。

连最后的假想也只觉得无望而不觉得极端

《寄生虫》的结尾很有意思,儿子基宇终于发现了爸爸的藏身之处,但是能够想到的办法也只能是如果有一天,自己足够有钱了,买下这栋房子,那么爸爸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从地下室走出来了。

但是这样的一天在什么时候?这样的一天又怎么实现?看完电影的,都会读懂其中的无望,但这样的设定极端吗?不,这似乎就是悲哀的现实,你想打破阶层的藩篱,越来越难。

木头说

相比较于各种脸谱化和标签式的穷人富人设定,木头真的更喜欢《寄生虫》里穷人富人的设定,穷人没那么良善,也没那么愚蠢,富人没那么苛刻,也没那么聪慧,两个阶层的人都相似的有正面有负面,但又界限如此分明,才会让观者都不禁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