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三国演义》中,在教育儿女成才上,有很多反面典型,比如袁绍,外宽内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教育的儿子就是窝里斗,袁谭,袁熙哥儿几个自相残杀,逃到公孙康那儿了,也不好好和人家相处,还想着鸠占鹊巢,结果被公孙康杀了,应了郭嘉之言,不用曹操出兵,他们会自取灭亡的。

《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再比如,刘备,一生戎马,光顾着自己跑路了,动不动就把老婆孩子扔了,先顾自己的命要紧,这样的家庭,哪里谈得上教育儿女。好不容易有了阿斗刘禅,还周岁时就经历了独闯曹营,七进七出的惊险历程,甘夫人宁愿死在乱军中,估计也是跟着刘备跑累了,难堪其苦,投井自尽的。

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刘备是失败者。儿子刘禅,刘永,刘理各个昏庸无能。刘禅宠信宦官,疏离忠臣,那么好的一个丞相诸葛亮生生给累死。

好不容易有个好孙子刘湛,誓不投降,可是他父亲刘禅不听,可怜刘湛携全家太庙死志血谏,也没有阻止刘禅的投降念头,甚至一滴眼泪都没留。

不说国家大事,单说基本的亲情都不知,惶为人伦。

《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还有,曹操,虽然极具雄才大略,文采武功,绝对的一流高手。可是在教育子女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最明显,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诗一节,不顾手足,兄弟残害,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这么多英雄豪杰,都是响当当,当当响的风流人物,却在子女培养上多有硬伤,手足相残,不能同心同德,共同对敌,往往是内乱导致外强侵入而灭。

可是,整部《三国演义》中,却又这样两个“爹是英雄儿好汉”的范例。

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孙坚。

《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司马懿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一生隐忍,从不主动抛头露面,老谋深算,暗中行事。高平陵之变一举成功,夺下曹氏权柄。为以后司马氏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主要的是司马懿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的高瞻远瞩令人钦佩。

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从小不离司马懿左右,无论是行军布阵,还是休养生息,司马懿都是耳提面命,绝对的实战派。打仗时,要求两个儿子冲锋在前,学习用兵之道,休养时,要求两个儿子伺奉左右,学习为官之道,

所以,两个儿子家教很好,没有心病,没有猜忌,没有防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司马师在生活上很是照顾弟弟司马昭,有什么困难艰苦的事,都是自己去,不让弟弟历险。淮南毋丘俭造反,司马师当时眼睛有病,不适宜远征,但是,司马师为了将来司马氏天下,心疼弟弟,遂带病出征,最后平定了叛乱,也眼病发作,送了自己性命。临死时,他以大局为重,要求司马昭“军权不可旁落”,否则父兄的努力都会白费。司马昭严格执行父兄遗命,笼络重臣,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篡魏又打下基础。

司马氏祖孙三代努力,笑到了最后,代魏自立,统一天下,成不世之功,都和司马懿的教育分不开。

《三国演义》中这俩爹够份儿,一个赛一个

孙坚原来也是勤王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之一,因为大家心不齐,名为共同的事业,实际上互生嫌隙,尽量耗费别人钱粮兵马,保存自己实力。

孙坚也是虎将,见不得这些乌七八糟的人和事,偶尔在洛阳火烧现场,发现了传国玉玺,遂有心出走单干,“老子自己受命于天,不跟你们这群乌合之众闹着玩了”,于是,退回江东,自立为王,可惜的是37岁被黄祖射杀。

孙坚死时长子孙策16岁,次子孙权9岁,受到孙坚很多教诲。孙策和孙权及其余众弟妹关系和睦。

孙策人称“小霸王”,孔武有力,善杀,不信邪,怒斩于吉,得罪了上天,后中许贡家客毒箭而亡,临死,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留下多少忠诚志士给孙权,孙权才在后面的各个战争中立于不败,杀黄祖,败曹操,退刘备,统御江东20多年。

孙坚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猛刚强,任人唯贤,懂得放权,用人不疑,孙策和孙权都学习了父亲的优点,所以,孙氏鼎立江东几十年,是最后一个被西晋吞并掉的国家。(孙权229年称帝,至280年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