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梁祝”墓在何處

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祝”有著廣泛的流傳性,被歐美稱之為東方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祝的墳墓全國就有七處,讀書處有三處,“梁山伯廟”有一處。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權威的記載,究竟在哪兒至今並不能完全確定。

當代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在《論中國風物傳說圈》一文中指出:風物傳說流傳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歷史名人的風物傳說與各民族的風俗傳說混雜揉合,人、神、仙、佛、儒、道傳說互相交織,一般情況下都有一個傳說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風物圈邊緣擴張開來,形成傳說特有的走向。筆者查清吳騫《桃溪客語》、清焦循《雜說》、民國馮沅君《祝英臺的歌》等典籍,瞭解了梁祝墓、廟、讀書處在全國共有9處。1.河南汝南(梁山伯與祝英臺墓、故里、讀書處、十八相送舊址,梁山伯故里,祝英臺故里,馬文才故里),2.浙江寧波(梁山伯墓),3.甘肅清水(祝英臺墓),4.安徽舒城(祝英臺墓),5.江蘇宜興(祝英臺讀書處、祝英臺墓),6.河北河澗(祝英臺墓),7.山東曲阜(祝英臺墓),8.山東嘉樣(祝英臺墓),9.江蘇江都(祝英臺墓)。很顯然,梁、祝風物圈所形成的基本走向是:東南走向: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東北走向:河南、河北、山東嘉祥、山東曲阜;西北走向: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民俗學家錢南揚語:山西、陝西亦有梁祝經過的痕跡可尋)。很顯然圍繞樑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應有個風物“中心”,那麼這個中心到底在哪裡呢?

千古絕唱“梁祝”墓在何處

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臺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

首先,粱祝故事“河南說”早在1932年已被著名學者馮沅君提出並論證,而且得到著名學者錢南揚、容肇祖、顧頡剛等人的首肯。馮沅君提出:“梁祝傳說以河南為中心,慚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得如此久遠,全由人們欽佩祝英臺的貞潔”。錢南揚先生說:“三年前,承沅君女士寄來關於河南方面的祝英臺的傳說。因時亂在中途遺失了,現把登在國學門週刊第3期上的馮沅君女士蒐集的祝英臺歌錄入。馮沅君所蒐集祝英臺的歌:日頭出來紫巍巍一雙蝴蝶下山來前面走的梁山伯後面走的祝英臺,走一山,又一山山山裡頭好竹竿大的砍下做椽子小的砍下釣魚竿,走一窪,又一窪,窪窪裡頭好莊稼。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裡帶打瓜、有心摘個嚐嚐吧。又怕摸著連根拔。走一河,又一河河河裡頭好白鵝前面公鵝咯咯叫後面母鵝緊跟著.走一莊、又一莊,莊莊黃狗叫汪汪。前面男子大漢你不咬,專咬後面女娥皇。走一井,又一井,沙木鉤擔柏木桶。千提萬提,提不醒。

千古絕唱“梁祝”墓在何處

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該民歌廣泛流傳在河南省汝南、淮濱、羅山、信陽、南陽一帶(晉朝均為汝南郡所轄之地)。該民歌中的植物、器物帶有明顯的河南地域特點。筆者在走訪汝南縣馬鄉鎮十餘位70歲以上老人,他(她)們均可以整段地傳唱民歌,而且都不約而同地說是從上幾輩老人口中傳下來的(有錄音)。我們從梁祝故事風物走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梁祝故事的走向應是:由河南至山西、陝西、甘肅;由河南至河北、山東;由河南至安徽、江蘇、浙江。毋容置疑,河南省汝南縣應該是梁祝故事風物圈的中心,即故事發生的源頭之地。

其次,查1932上海書店《民俗》錢南揚先生語:祝英臺的故事在民間自有它特殊的勢力,而在文人學士中當然也會引起同情。故事的發生不在情節的動人,而在祝英臺一死的貞烈。宋元明清的志乘中都稱祝氏為“義婦”。甘肅清水縣誌中也把祝氏的傳說收在“貞節”裡。如果由於祝英臺的“貞潔”才使得梁祝故事發展及流傳,那麼可以肯定地說,越是靠近風物圈中心,人們越是崇尚祝英臺。如果運用這一觀點去分析梁祝故事走向圖,可以明白無疑地看出靠近風物圈中心的祝英臺墓多,遠離風物圈中心就出現了“梁忠義王”墓或“梁祝讀書處”等與貞潔疏離的遺址。所以,河南汝南縣馬鄉鎮不但有祝英臺墓,而且還為祝英臺立了一座“白衣閣”,稱祝英臺為“白衣菩薩”,成為貞潔之神的化身。而在周圍的山西、河北、安徽、江蘇、浙江均有祝英臺墓,或祝英臺讀書處。以此亦可以斷定,汝南縣應為粱祝故事發展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