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正确?

命理师陈一宏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这句话受到了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我们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当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否则很容易骄傲自满,孤芳自赏。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这句话依然鞭策着我们要继续前进与学习。





子墨奇思妙想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我正在写蝇头小楷论语,已完成五部。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文二十章,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在多人中必有比我能力或学识比我高的人,我要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看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要改正。三并非就是三个人,而是有三为多的意思。要认识这句话的涵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中治学态度,治学理念有很大的篇幅和内容。它是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告诉我们在处世之道里,一定要学会为人治学之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个道理很简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人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第三,这句话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要善于学习和发现。特别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别人的长处是老师。而看到别人的短处同样也受益。就像孔子说颜回无二过一个道理,发现别人的错误缺点,引以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种处世哲学,也可以说是为人之道。在处世中只有善于传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治学方法。互相学习优秀品质,才能更好的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也会让自己有修养。

第五,这虽然只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也会因此让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精典的营养成分,促进社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第六。学懂这句话,也避免争强好胜,就论语中的君子三戒一样,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让我们懂得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有长处,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学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附蝇头小楷论语供友们欣赏,感谢关注。










巩凌金刚经道德经双百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会有强过我的人!这其实是教人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仅就题主所问而答,原话不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