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孟子韜略之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說:“我對於治理國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河內發生饑荒,就把老百姓轉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發生災荒也這樣做。看看鄰國的國君治理國家,沒有像我這樣下功夫的。但是,鄰國的老百姓沒有減少,我的老百姓也沒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以打仗說明問題。戰場上嘭嘭擊鼓要求進軍,可與敵軍一接觸,士兵就扔掉鎧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百步停了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來,跑五十步的笑話跑百步的,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是沒跑百步罷了,但他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這一點,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鄰國多了。不在農忙時過分使用民力,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漁網不進入水中,魚鱉就吃不完,斧頭按照一定的季節才允許進大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與魚鱉吃不了,木材用不完,這樣就可使老百姓供養活著的人,喪葬死去的人再心無遺憾,供養活人喪葬死人而無遺憾,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的住宅,房屋周圍種上桑樹,人到了五十歲就可穿上絲綢了。雞、豬、狗等家畜,不要誤了繁殖的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的農田,不要誤了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捱餓。注意學校的教育,強調對父母的孝順、對兄長的尊重,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用親自揹著頂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老人穿著絲綢,吃著肉,老百姓餓不著也凍不著,還不能稱王於天下的,從來沒有過。

畜生吃的是像人吃的一樣的食物而不加制止,城外餓死了人還不知開倉濟民;餓死人了,卻說:‘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刺殺了人說:’不是我殺的,是武器殺的’。有什麼區別呢?大王不要把責任推到年成上,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到魏國來了。”

附: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典籍


國學經典|孟子韜略之寡人之於國也

有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

吳越夫椒之戰後,越國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並下令“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將國內事務分別託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僕。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終於得到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

回國後,勾踐與民共甘苦,制定休養生息政策:其一,獎勵生產,充實國力。“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其二,獎勵繁衍人口,“令壯者無娶老婦,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生多胎者,國家撫養;其三,照顧孤子、寡婦、疾病、貧困者家庭,國家發給廩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賢禮士,延攬人才,對於“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對於四方之來士,必告先君之廟,以禮招待。

如此十年生聚,終究報仇雪恨。留下千古勵志美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