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读音jǐn náng miào jì,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锦囊妙计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应对办法。

锦囊妙计的典故

出处: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变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

刘备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如虎添翼,后占据荆州,扩充兵马,声势日盛。这使得东吴孙权深感不安。长坂坡一战甘夫人香消玉损,刘备一直未再娶。当时周瑜和孙权用计,欲骗刘备来江东入赘,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为妻,实则是为了扣押软禁刘备,用刘备来换取荆襄九郡。但是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破了周瑜和孙权的计谋。诸葛亮决定将计就计,劝刘备前往成亲,不必担心危险。接着安排赵云保护刘备前往江东,并交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赵云保护刘备到了吴都,发生的一切果然都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赵云按诸葛亮交待,每到紧急关头,打开一只锦囊,按计行事。三条妙计用后,刘备娶回了孙权的妹妹全身而退,安全返回荆州,还痛击了周瑜派出的追兵。孙权方面损失惨重,“赔了夫人又折兵”。

锦囊妙计的原理

一、神秘色彩,天机不可泄露。道家术语认为世事皆由上天安排,事先不能泄漏,否则容易后患无穷。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锦囊妙计不允许立刻打开观看,而是要在特定的时间或遇到特定的事件后才能打开观看,而且只要打开这些锦囊妙计,大多数都能逢凶化吉,脱险制胜。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诸葛亮

二、权威性的心理暗示。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等的织锦口袋。华丽的包装和贵重的感觉,使得其中的妙计自带权威性的光环。一般锦囊妙计都由一些德高望重者或者智者提供,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其权威性。

三、锦囊妙计是基于对事物发展的合理判断与推测,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锦囊妙计实质是古代的一种推测学。诸葛亮看破了周瑜和孙权的心机,才推测出周瑜和孙权当以何种计谋来对付刘备。因此他才做出了合理的判断与推测,交由赵云去执行。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紧急关头打开锦囊

从军事学角度上讲,所谓锦囊妙计其实就是各种作战预案。随着参谋体系的越发健全,作战预案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多了。

锦囊妙计局限性分析

一、迷信思想的附着,造成对妙计过分依赖或盲从。

受历史局限性影响,古时候的人大多是非常封建迷信的,对于这种锦囊妙计都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把它奉为上天的帮助,这样就容易过分夸大锦囊妙计的作用,甚至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仍然依赖锦囊,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不足限制了“锦囊妙计”的有效性。

指挥作战要尽可能及时、充分、精准地掌握前线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古代战场获取情报的手段非常少,除了缓慢的信息逐级上报外,其余全部依靠斥候(侦察兵)。侦察兵的速度十分有限,一旦战场距离拉的比较开,侦察兵就无法第一时间送回情报。

公元538年东魏西魏河桥之战,西魏丞相宇文泰率主力与东魏主力决战,双方战阵沿邙山和黄河一线摆开,东西相距大概有一二十里。西魏诸阵之间斥候来往不便,信息报送出现了严重的延时。西魏军左、中、右三军无法掌握友军的战况,以至于当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左军主将竟误以为中军已败而撤退,由此引发西魏全军总崩溃。主帅亲自置身一线,尚且不能确保准确掌握情况,更不要说主帅远离前线时了。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古代战场

三、锦囊计只可能出现在战略战役层面,无法精确控制每一步作战行动。

锦囊的作用取决于战略战役层面的正确预判。在古代条件下,这种预判都是粗略的、方向性的、战役层面的,并不涉及具体作战行动的安排。事物会时常变化,要注意观察其变化,将事物的变化加以充分考虑,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至于事无巨细全部指挥的“锦囊计”其实已经超越了当时技术能力,是很难真正做到的。如果敌我双方在战役层面胜负之数已定,战术层面再多的奇思妙想,也不足以变不利为有利。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身为皇帝却指挥打仗,动辄预制方略遥控指挥,命令诸将严格依计行事。有些命令甚至具体到每一处城池如何进攻。将帅们对文帝的“锦囊妙计”都头痛不已,但又不敢不依令行事。宋军与魏军作战屡屡失败,文帝的瞎指挥难辞其咎。所以,明智的统帅或将军,一般不对一线作战做太多干扰,而是制定大方向后,授权前线将领临机指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这一经验的体现。

锦囊妙计是古人对逻辑推理理论的运用实践,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知识与智慧的推崇。他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迷信思想加持造成对妙计过分依赖或盲从,信息获取能力的不足限制了锦囊的有效性,无法做到对所有细节的精确控制。那么,你对锦囊妙计又有何见解呢,但讲无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