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解放军成军之后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恐怕就是“百万雄狮过大江”了。虽然长江的水文环境没有海洋那么复杂,可对于当时纯靠木帆船上架机枪的解放军来说,已是极不容易了。

在国富民强的今天,解放军的海军部队已经走过了71个春秋。几十年的厚积薄发,我国的登陆装备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呢?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一、传统意义的抢滩登陆

在20世纪90年的一些军事纪录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解放军的抢滩登陆方式多为到达滩头位置后,登陆舰的舰艏舱门放下大门跳板,让坦克舱内的两栖坦克与步兵战车驶出。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有相当程度的限制,不仅强调潮水时段、滩头坡度比、激浪大小等,这些都会成为影响传统登陆作战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甚至滩头沙地的湿润程度也能构成影响,如果舱门打开的地方处于湿滩,车子熄火是小事,还会影响后续装备的卸载。

而且从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来看,抢滩登陆一般都处于敌人重兵把守的区域,传统登陆作战从停泊地到滩头,整个过程都在守军的火力压制范围之内。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因此,现代的登陆作战需要多种类、多立体的登陆装备共同协作。

二、我军登陆作战的发展

1976年,我国建造了首艘072型登陆舰(西方命名为“玉康”级)。1983年对其进行了微调造出了072II型,除了减少舰炮以外,外观上并没有多少改变。因此西方国家认为改进型的变化并不大,还是延续使用“玉康”级命名。

之后,072型再次进行修改,新款072III型可进行立体、快速的登陆作战。根据这次变化,西方国家将其命名为“玉亭”级。

072III型与前两款相比外形上的变化比较大,不仅动力、船体材料、电子设备和武器都进行了改进,最大的变化在于舰艉首度设置了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的飞行甲板。且装载的车辆可通过舰艏舱门跳板进出。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另外,072III型可以一口气搭载1架中型直升机和2艘724型气垫船(排水量6.35吨,航速40节,航程100海里,可搭载10人)的大型两栖作战舰艇。

三、“东海岛”号半潜船

进入21世纪后,我军的登陆装备开始大踏步前进。比如半潜船。我国是世界上继荷兰之后第2个建造半潜式运输船的国家。早在1999年,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就向广州的广船国际订造了“泰安口”号和“康盛口”号,两艘半潜式运输船,开启了我国在半潜式运输船领域的道路。直到2015年7月,我国首艘军用的半潜船“东海岛”号(舷号868)才亮相。

“东海岛”号的甲板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满载排水量2万余吨,装备了先进的潜浮压载系统,具有较强的滚装能力。半潜船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海上成为临时维修船坞,可对重型装备构件和小型舰艇进行运输、维修。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四、726型气垫船

气垫船主要用于在大型登陆艇和滩头之间的人员与货物运送,但真正的优势是凭借气垫船的两栖能力、高速度和越野性,使登陆人员和车辆直接上到滩头,或越过滩头直接进入临近干道,免去涉水抢滩的步骤。

我军对气垫船的研制起步很早,陆续研制出了711型、716型、722型等不同用途的气垫船。初期研制的气垫船吨位大致在80吨以下,载重能力和航程都比较有限。直到726型(绰号:野马)气垫登陆艇于2009年下水,算是突破了局面。

其排水量约为150吨左右,最大载重量约50吨,最高时速可达到60至80节。能够搭载1辆两栖步兵战车或80名战斗人员。首批726型所用的动力为两台乌克兰曙光机械联合研制的UGT6000燃气涡轮发动机,之后改为自制的QC70燃气涡轮机。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五、071型船坞登陆舰

上面所述的2种辅助船只都是现代登陆作战所需要的装备,但真正的核心还是071型船坞登陆舰。

该级登陆舰外观上除了有隐身设计的概念,真正引起国际关注的特色在于强化立体登陆的武力投射能力。包括可以装载作战车辆和人员在内大约一个海军陆战队加强营的兵力。甲板上可以同时起降2架直8直升机,机库能够容纳4架直升机,还可以运载4艘726型气垫船。

中国海军的登陆作战:从抢滩登陆到如今立体登陆,装备不断革新

根据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071型的舱门压舱泛水后,舰船携带的舟艇就可以自由出入。

解放军建造的071型船坞登陆舰,首艘“昆仑山”舰于2006年下水,2007年成军。在经历了一段缓和期后,直到2018年才有新舰建造的消息。而此时071型已经进入到小步快进的建造阶段。到2019年初已经成军6艘,还有两艘在建造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