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固態硬盤機械硬盤,重新換固態硬盤的容量重要嗎?


固態硬盤由於它優異的特性,在面世之初就獲得很大的關注,尤其是隨著技術進步其價格逐漸變得親民,現在已經成為裝機必備組件。還有不少的朋友打算為自己的舊電腦升級或更換一個固態硬盤,以期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不過固態硬盤和傳統的機械硬盤相比,價格仍然高出不少,大容量固態動輒千元起步,讓人望而卻步。因此許多人都在價格和容量上產生了糾結,像這個問題就很有代表性,固態硬盤的容量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容量很重要! 在預算允許的範圍內,請儘可能選擇大容量的版本。

以下本文將詳細解釋容量不同帶來的影響,並附帶固態硬盤的介紹和購買建議。


固態硬盤的容量影響

固態硬盤通常在同型號裡有多個容量版本可以選擇,其實它們的差異僅集中在閃存顆粒的多少,在質量上並沒有區別。那麼小容量有什麼其它缺點?為什麼我要推薦儘量買大容量的版本呢?


  • 存儲需求發展旺盛

這個容易理解,現在的圖片、視頻、遊戲等體積越來越大,對存儲要求的也更多。以120G容量固態硬盤來計,裝好系統之後剩下的真沒多少,而且系統裝在固態硬盤屬於必選科目。就剩的這點容量,別說高清電影單機大作什麼的,就是多裝一些軟件就已經塞滿了。

等容量捉襟見肘時在增加硬盤,那就提高了成本,因為購買的第二塊硬盤,其中包裝、外殼,包括PCB和閃存等都屬於重複無意義消費。

還有固態硬盤由於工作特性,導致其不能寫入的太滿,否則性能會大幅度的降低。如此小容量的硬盤會顯得更加侷促,而大容量則好得多。

  • 大容量版本的速度更快

請看下面圖片,這是某硬盤廠商對自家產品的宣傳圖。

其中主控芯片和NADA閃存顆粒都是一個型號的,最下方是持續讀取/寫入和隨機讀取寫入的四個性能指標,1TB版本明顯要優勝於256GB版本,512GB版本的居中。尤其是對固態硬盤比較重要的的隨機讀寫,1T的高達40000/30000IOPS,而256GB版本只有18000/16000IOPS,差距非常明顯。注:IOPS是每秒讀寫操作的次數。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樣的主控和顆粒,大容量硬盤比小容量硬盤的性能更強


  • 大容量的壽命更長

電腦是買來用的,當然希望它更加的耐用,尤其是硬盤存儲著所有的資料以及系統和程序,一旦掛盤非常麻煩。而大容量的硬盤在這上面非常有優勢,使用壽命比小容量的要長很多,還是用事實說話。

這是某品牌對固態硬盤的保修規定。其中250GB在總寫入量150TB以內可以保修,而1TB容量則高達600TB的保修限度,超過這一限度就不再符合售後標準 。注TBW是固態硬盤總寫入量的縮寫,其中TB為存儲單位,W即write寫入。

同型號的產品,廠商需要分別制定保修條款,就是因為大容量的硬盤壽命更長,廠商才給予它很高的TBW值,而對於小容量廠家則保守謹慎的多。如果你對硬盤寫入數據量比較大,那麼小容量的硬盤在壽命上堪憂。寫入量大並不是要存儲很多,通俗來說就是來回的存儲和刪除。


綜合來看,固態硬盤的容量的確很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款硬盤的實際表現。


固態硬盤的簡述

上文中說到固態硬盤在不同的容量下,無論是性能還是壽命都有不小的差異,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還有對比的是同型號的不同版本,如果是不同型號或品牌的固態硬盤,它們之間應該怎麼對比。

要解答這些問題,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簡稱SSD,是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盤。其實它發明的時間非常早,只不過是價格昂貴,限制了它的推廣。隨著技術的發展,到2009年固態硬盤迎來了大爆發,時至今天固態硬盤幾乎已經成為了DIY裝機的標配。


  • 固態硬盤的工作原理

和傳統的機械硬盤相比較,固態硬盤的內部結構顯得非常簡單,由PCB板、主控、緩存和閃存顆粒組成。

其中主控是固態硬盤的靈魂所在,它負責將數據存儲在閃存顆粒的不同位置,儘量保證每一片顆粒的讀寫次數相同以達到損耗均勻。由於閃存顆粒有擦寫壽命,當刪除數據時硬盤會標記刪除位置,而不是立刻擦除,等硬盤空閒時主控再進行冗餘數據轉移和刪除工作。上文中說到固態硬盤不能存的太滿,就是因為沒有了剩餘空間,主控就失去了對數據騰挪的餘地。

如果說主控是“靈魂”,那麼閃存顆粒就是固態硬盤的基石!所有的數據就是存儲它的內部。存儲數據是由外部施加不同的工作電壓來改變內部狀態的過程,隨著一次次的改變,最終會產生不可逆的損耗,所以說閃存顆粒有壽命限制。

固態硬盤的總容量由每一顆閃存的容量疊加而成,顆粒排在PCB板上,有主控對它們進行讀寫操作。多顆閃存的讀寫速度可以疊加,就類似於磁盤陣列原理,顆粒越多則疊加的速度更快,所以說即便是同型號的固態硬盤,大容量(顆粒更多)的硬盤性能會更強。在數據總量相等時,

顆粒越多,則每一顆閃存的擦寫次數更少,實際使用壽命就會更長。

緩存顆粒就是在數據和閃存顆粒之間的緩衝,數據首先會寫入到緩存,再存到閃存顆粒上,它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提高讀寫效率。當數據大小超過了緩存的容量,數據只能往閃存上寫入,這時候才是真正的硬盤讀寫性能。

緩存屬於DRAM芯片,它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屬於易失型存儲顆粒,斷電後數據會丟失,原理和內存差不多。所以說當文件拷貝至固態硬盤時,突然斷電就會使數據部分損壞,而且不可恢復。

某些低端的固態硬盤,為了縮減成本,就會不使用緩存顆粒。


固態硬盤的工作流程基本如此,就是數據寫入緩存,再由緩存導入到閃存顆粒,這個過程由主控進行分配管理。


  • 優點和缺點

從固態硬盤的介紹中可以得出,相比機械硬盤它具有很多優點,由於沒有任何機械構件,固態硬盤的體積小重量輕,防摔抗震能的能力強,工作時沒有噪音。而且擺脫結構限制之後,它的速度非常快通常是機械硬盤的好幾十甚至上百倍!再加上功耗低、適應範圍廣,這些都是固態硬盤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單位容量的價格比較貴,通常一個256GB的固態硬盤比一塊2TB容量的機械硬盤價格更高。而且單個硬盤的容量不如機械硬盤大,現在機械硬盤的容量單盤8TB很常見,而固態硬盤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普遍在2TB容量以內。

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它有壽命限制,尤其是新類型閃存顆粒的可擦寫次數明顯的更少,不過由於容量的增加和主控算法優化的加持,普通用戶也沒必要擔心硬盤的壽命,正常用到電腦更新換代肯定沒問題。

最後就是數據安全性,機械硬盤發生數據丟失後,能夠相對容易的進行數據恢復,而且成功率較高。固態硬盤工作原理不同,發生數據丟失後很難恢復,甚至可以說不可恢復。


  • 固態硬盤的類型

市場上有很多固態硬盤的品牌和產品,它們的價格、容量、性能均有很大差異,一般有三個方面對固態硬盤進行分類。

第一是接口。它是和主板對接的形式,普遍的有SATA接口、M.2接口和PCIE接口。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兼容性最強,無論新舊主板基本都會有這種接口,但是相對另外兩個速度較慢,而且體積大。M.2硬盤是新發展出來的類型,體積非常小,無需外接電源線,性能更強。強調一下M.2硬盤還分為是否支持NVMe協議,如果是SATA總線的M.2硬盤則在性能上和SATA硬盤一樣。

PCIE接口硬盤價格昂貴,而且需要佔用顯卡插槽,普通用戶基本不會採用。

除此之外還有mSATA、U.2接口,民用產品幾乎看不到。

第二是閃存顆粒。自固態硬盤發展以來,按時間線有SLC、MLC、TLC和QLC四種類型的緩存顆粒。SLC壽命最長,成本也最高,主要用於高端企業級產品上。MLC壽命和成本其次,民用的固態硬盤主要在高端產品上使用這種顆粒。TLC是主流採用最多的顆粒類型,價格和容量比較適中,但是壽命比前面兩個低。QLC是比較新型的閃存,單位成本最低,當然壽命也最小,市場上採用這種顆粒的產品還不多見。

第三是主控。分為自有主控和通用主控,市面上固態硬盤的品牌很多,但是具有自研發主控的僅有三星、Intel、東芝和海力士寥寥幾個。他們的技術能力強,算法優化到位,屬於第一梯隊。沒能力做主控的廠商則會使用通用主控,比較有名的是慧榮、群聯、Marvell等,不過在工作表現上就不如前面幾個。


總結及購買建議

通過前文得知,固態硬盤不僅僅是是容量上的差別,其它幾點對硬盤的影響也非常大,需要仔細斟酌,在這幾方面和購買預算取得平衡。這樣才能購得比較合適的固態硬盤。

這裡還要再強調另一個概念,就是原片、黑片和白片。製作好的晶圓會進行測試可靠性,完好的產品會進一步封裝成閃存,這就是原片。而剩下無法通過測試的晶圓就是黑片,只能做報廢處理,一些小廠商會通過特殊渠道獲得這些報廢晶圓,然後製作成固態硬盤出售。

白片則是完好的晶圓在封裝時產生的瑕疵品,它的質量要比黑片好一些,但仍然屬於不合格產品。

採用黑片和白片的固態硬盤通常售價非常低,很具有吸引力,但是由於顆粒不合格,它的質量堪憂,切不可貪便宜購買這種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固態硬盤。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謝謝。


硬件有多硬


用你能支付的錢,購買硬盤越大越好!


江千里2014


風科技,致力於用簡單通俗的語言描述問題的答案。

我們使用的硬盤主要分為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固態硬盤是一種新型的硬盤,它的傳輸速率更快,體積更小巧,又不怕震動。對於一個不玩遊戲的電腦來說,升級固態硬盤往往比升級其他硬件所得到的速度提升更明顯。

對於硬盤來說,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存儲,我們想要它存儲的數據,所以容量當然是越大越好。直觀的感受就是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不過容量越大,所需要的成本也就越高。

對於並不安裝遊戲或者瘋狂的下載電影的使用者來說,選擇一個小容量的固態硬盤,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一般操作系統的容量本身並不是很大。你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購買的時候的價格來綜合選擇一款容量適當的硬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