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婴儿3岁以前时的记忆?你怎么看?

学生党山河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自己作为婴儿时的记忆?为什么连一个当时三岁的孩子都能铭记在心的事,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也无法准确回忆起来?

很久以来,诸如此类的疑问一直困扰着人们,这就是“婴儿期失忆(Infantile Amnesia)”。《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也许能够解释这种奇特的记忆现象。

这篇旨在研究啮齿动物的论文提出了一个假说,它认为婴孩时期的年轻大脑中会不断地形成全新的细胞,这扰乱了大脑中储存记忆的区域的正常运作。

大脑构造新生细胞这一机理贯穿了哺乳动物的一生,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生成(Neurogenesis)”。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物种在婴孩时期,神经元的生成速度非常快。这一现象在脑部海马体(Hippocampus)中尤为明显。而海马体正是负责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工作的区域。

很多时候,神经生成的发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并提升记忆力。但这篇论文指出,在当大脑中神经生成的速率过高时,它的利即转化为弊——以极快的速度产生新生神经元的后果就是“排挤”掉存储着记忆的旧的神经元,最终增加了失去这些记忆的频率,也致使了婴儿期失忆的发生。

在大脑的海马体中的新生神经元 (白色部分)

科学家们是这样验证这一发现的:首先,他们给不同的动物灌输记忆,这种记忆将某一地点与一次轻微电击关联在一起。随后他们调整了对象的神经生成速率,并观察和记录下这一调整对对象记忆力的影响。

实验人员连续数周给成年小鼠使用转轮或药物,这一行为可以促进神经生成的发生。该条件下的小鼠记忆力明显衰退。而相比之下被延缓神经生成现象发生的小鼠能更好地保存被预先灌输的关联记忆。这一实验同时也向实验人员提供了能够有效控制并防止婴儿期失忆发生的方法。

实验人员同时也对另外两种啮齿动物进行了测试对比:豚鼠,和一种被称为“八齿鼠(Degu)”的智利动物。这两个物种都比成年小鼠更加成熟,且成年豚鼠和八齿鼠神经发生的频率较低。事实证明,它们通常都不会经历婴儿期失忆。但当实验人员强制增加神经发生的频率后,他们同样无法保持记忆。

婴儿期失忆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

多年来,心理文学文坛之上涌现了许多种关于婴儿期失忆的猜想假设,例如将其归结为对于语言技能和情感发展的缺乏。(弗洛伊德曾认为,婴儿期失忆的发生是大脑为了帮助镇压关于童年创伤的记忆,但这种说法如今并非主流。)

哥伦比亚大学细胞生成研究者 Mazen Kheirbek 说“这个新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解释和机理。”。但是 Kheirbek 指出,婴儿期失忆不一定在于新生神经元本身,而可能是新神经元带来的学习机制阻碍了旧了记忆。“或许遗忘是为了帮助我们去学习新的东西”。他这么说道。“这么看来,这里得有一个折衷,即是保留旧记忆的代价是放弃新记忆。”

记忆的缺失,无论是对于稚童还是成年人都不一定是个坏的事情。“对于记忆来说,遗忘算得上是件重要的事,”Paul Frankland 说。他是多伦多医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只有摆脱大脑中堆积的垃圾,才能记住重要的画面和事件。”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部实验都是对啮齿动物进行的,所以严格地说,上述论述和假说也是建立在啮齿动物的基础之上的。但鉴于人与啮齿动物的哺乳动物大脑相似性,该现象和假说同样适用于人类。

等宝宝三岁之后就可以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啦,我儿子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认的字,一开始用了各种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没想到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不要担心手机对眼睛不好,里面能设置学习时间,培养用眼习惯。你百度搜索【猫小帅识字】、挺不错的,我儿子用了1年多了,认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别喜欢,还经常要给本宝妈讲故事,暖心。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辣眼睛的大脑斧


从严格意义上说,其实我们在婴儿阶段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因为我们并不会到了3岁突然就不认识眼前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然后又重新认识一遍。

3岁的我们显然是记得事情的,只是不记得那些不重要、不常使用、不常回忆的事情,具体上来分析,应该是倾向于记住“事物记忆”(比如这事牛奶,这是食物,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而倾向于忘记“事件记忆”。

怎么理解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记忆是由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当时的情绪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但因为婴儿时期的我们大脑还未完全发育,对时间、地点之类的事件信息还没有概念,于是就无法记住婴儿时期的事件记忆记到大脑中去。


甜甜圈伐木累


有人说,三岁以前都是碎片化记忆,等到三岁之后,大脑发育有了一个全面上升期,所以会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