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裡有沒有標點符號?現看古文有標點,是不是後人加上的?

語成文就


中國古文中,有的有標點符號,但是大部分沒有。

標點的發展

標點符號,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如今出土的甲骨文中,便發現了一些“豎線”、“橫線”,被用來分隔詞句,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標點符號。

隨著漢語言文化的發展,標點符號也隨之發展。陳寅格有句話,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時期,古漢語文化發展達到一個高峰,標點符號此時也已經成熟,體例也比較完善,可以滿足文章所需,元、明、清三代又略有發展,這段時期標點符號的種類,已有三、四十種。

古人創作這麼多標點,當然不是用來看的,肯定是有作用的

漢代有盛行“章句”之學,大概就是一群學者,將先賢典籍,那些子史經集,加上標點符號,註釋上自己理解、所以,標點符號在治學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

還有就是佛經等書會加上標點,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為了傳播佛理,僧人一般會在佛經加上標點,儘量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理解。

另外,一些韻書等工具書,也會用標點符號,敦煌遺書便發現了很多使用標點符號的韻書。還有一些民間的小說、戲劇、評傳等文字,也會用標點,因為接觸這些書籍文章的人,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儘量不增加他們理解上的困難。

具體的書籍,例如宋代呂祖謙《古文關鍵》、元代程端禮《春秋義本》、明代的《永樂大典》都是有標點符號的,清朝就更多了。

古代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用標點

其實古代的標點符號,多半不會使用在子、史、經、集比較高層次的書籍中,文人寫文章也很少用。原因比較複雜,我簡單概括下:

1.古代的標點符號比較雜亂,官方不重視,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使用起來比較隨意,所以也沒有普及。

2.為了更好的理解文義。古人崇尚的先賢典籍,多出自春秋、兩漢,這個時候,標點符號不成熟,這些書籍都沒加標點,為了讓後世的讀書人,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在抄錄、刊印這些書籍的時候,都不會加上標點。

3.文人不屑於用。因為標點斷句,在古代都是蒙學的學習內容,等到學識高了,自然也不會用了,大家讀了大學,應該不會還看帶拼音的書籍吧?這是一個道理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就不一一敘述。

綜上所述:

中國古文,並非沒有標點,也並非有標點,而是部分使用了標點,現在看的古文,標點多半是後人加上去的,而加上去的標點,也多半是根據古人的理解斷句的。

最後,我們現在用的漢語標點,是借鑑了西方標點,融合了古漢語標點的產物,並非是完全的舶來品。


風月古今


中國古文,也就是文言文裡,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現當代出版的文言文書籍中,有許多是加上標點符號的,這是現當代人為了讀者的方便而標點的。

中國古代書籍中,文章是不斷句的。朗讀中的斷句要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來進行。因此,文言文中,沒有現代意義的“標點符號”。但是,老師在教學中,是有“句讀”的,是要幫學生斷句的。其符號主要有兩種:一個完整語意表達結束,老師會要求學生用類似於今日之句號標記,這就是“句”。“句”中的停頓,叫“讀”或“逗”,用類似今天之頓號標記。所以,學生學習初期要“句讀”。《三字經》:中就說:“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古人出版的古書中,有的是加了句讀的。

今天之標點符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鑑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佈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又因為古代文書普遍不加標點符號,會給未加訓練者造成閱讀的困難,因此在1919年,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2月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一部“新書”。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

這以後,不僅出版新書要加上標點符號,就是出版古書,有的也會用標點符號加以標點。

所以說:“古文有標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事情。


詩詞學院


中國古文裡確實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都在古人心中,有文化的人從來不會讀錯。不僅如此,古書都是繁體字豎行排版而且從右往左排版的,有的裡面還有各個時代的註解,只是字小一些,所以我們讀古書非常費勁,字不認句不懂時代背景更是一無所知,但對古人來說卻不存在大的障礙,他們的語言文字環境就是那樣的。

從古文演化為古書,為了人們閱讀方便,就在該加標點符號的位置畫個小圈,叫句讀(句逗)。那個小圈應該也是本來沒有的,後來讀者閱讀時自添,慢慢地普及開來。

現在的標點符號應是在白話文普及和新文化運動推進中豐富、引進、創新和不斷完善的,先是在白話文中使用,而後在古籍再版時也添加了標點符號,再後來則使用簡體字,使我們便於學習、理解和傳承古詩文,但同時也丟了不少古文傳統中自帶自有的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