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無數能人志士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在晚晴的末年,有一位遲暮的老人為了大清朝的命運揹負了無數的罵名,他就是在清朝朝廷當中闢有建樹的李鴻章。李鴻章人到晚年,卻還得頂著賣國賊的名聲再為江河日下的大清朝延續五十多年的壽命。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其實回顧他的一生是為清朝獻出了不少經歷的,也稱得上是鞠躬盡瘁了。而且萬年背上賣國賊的名聲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時勢就是這個樣子,使他遭受了多年的譴責。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述一些關於李鴻章揹負罵名的歷史故事。其實,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時候,李鴻章去世後的墳墓還遭受過一次破壞,下場極其慘烈。但是在他去世之前,是為清王朝做過一件大事的,但也是因為這件事才將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從而揹負了罵名。可歷史真相總不會是我們真實在表面看到的那般,歷史人物在當時的心理背景是什麼樣子的也是值得我們深究的。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那個時候的列強和侵略者自打來到我國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之後,面對眼前繁華富庶的一切,他們無一不暴露著赤裸裸的貪念。於是他們就展開了毫不講理的掠奪,面對這番景象,當朝統治者居然為了自己保命,從不願意自己親自去與洋人碰面。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慈禧太后甚至是為了自己繼續能夠享受奢靡快活的日子,拋下了朝廷和百姓,只帶著親信逃到了西安地區。但是我們都清楚,當時的洋人侵略者是蠻橫的,他們用炮火逼迫著清王朝派出代表去與他們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眼看大勢已去,但是滿朝的大臣居然沒有一個肯站出來簽訂條約。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想我華夏也是泱泱大國,向來都是人才輩出。但遇到這等家國大難,卻也落得個無人可用的下場。不知是真的毫無人才去與列強一搏,還是都希冀著自己不被後世所唾罵,大清能夠戰勝列強。 而這個時候,已經重病纏身的李鴻章毅然地站了出來。一來,他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時間已經沒有多少了。於是,他便捨棄自己一個人的榮辱得失,想要儘快的簽下條約,讓國家和百姓能有暫時喘息和休養生機的機會。二來,面對朝廷內部的狀況,只能自己挺身而出。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到了談判席上,李鴻章作為我國的代表,他在和洋人們進行各項事宜交涉時,洋人們的態度傲慢至極。因為洋人們根本就看不起留著辮子的中國人,所以,開門見山就是要清朝無償賠給他們10億兩白銀。此時的清王朝已經經歷過戰事,也簽過很多割地賠款的賣國條約了,這麼多的銀兩實在是拿不出來的。李鴻章引經據典,據理力爭,在經過幾次的唇槍舌戰後。雙方才最終決定以我國4億5000人的人頭一人支付出一兩銀子,就是4億5000兩。但是這依然是對我們全民族上下的侮辱。

被誤解百年的李鴻章,只願為國家留下最後一點尊嚴,不惜背上罵名

最終,雙方商談好一切的條陳,準備著簽訂合約了。要知道本來簽字這件事情是輪不上李鴻章去做的,可是李鴻章卻推開了原本要簽訂合約的人—慶親王奕劻,因為李鴻章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時日也不多了,若是自己簽訂了這次的合約,會背上賣國的罵名並且遺臭萬年,就正好能夠保下慶親王。所以這件事情他認為自己來做最合適,由此,李鴻章也就成了一個被後世口誅筆伐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