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的亂政,亡國之兆

太監亂政,自古以來層出不窮,是很有中國王朝特色的東西。

秦有趙高,漢有張讓,唐有高力士、李輔國,宋有童貫,明朝大太監更多,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這些宦官無一不是權傾一時,影響了一個朝代的人物,尤其在最嚴重的東漢、李唐、朱明三朝,甚至出現了“天子與宦官共天下”的說法,最終都導致了亡國之禍。

儘管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專政的現象,但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清王朝,看起來好像卻是沒有宦官干政的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清朝入關以前,宮中是沒有太監的。入關以後,清朝決定仿照明朝的舊例在宮中使用太監,但是鑑於明朝的慘痛教訓,清朝對太監們的警惕性很高。

太監的亂政,亡國之兆

清軍攻打北京城時,明朝太監賣主求榮,卑躬屈膝為清軍打開城門,給多爾袞留下了深刻印象。多爾袞定下規矩:“嗣後太監不許朝參,亦不必排列伺候。”順治12年,順治皇帝在宮中特意設立了警示鐵牌,分別掛在宮裡不同的地方,警告宮內大小各級宦官“凡是擅權干政、犯法納賄的太監,一律凌遲”。

順治皇帝的繼任者康熙,對太監的態度更是嚴厲:“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明朝時,宮中太監最少的時候也在兩萬以上,而康熙在位時期,宮中的太監人數一共只有700多人。到了雍正時期,太監人數增加到了2000多人,影響力也開始抬頭,這和雍正帝的縱容是分不開的。

雍正奪嫡之時,需要太監為其傳遞消息,以獲取父親康熙皇帝的歡心和信任。在雍正登基以後,自然不能虧待這群人。所以,雍正在位時期,太監們可以說比以前好過多了。但是乾隆繼位後,就沒那麼好說話了,對於凡是入宮做太監的人,一律改為“趙、秦、高”三姓,以此警示後人和告誡太監。

有一次,乾隆無意間看到一個太監和一個官員擦肩而過,太監的手碰到了官員的手,太監毫無反應,徑直走了。乾隆大怒,下旨把太監總管叫來,臭罵了一頓,說太監不過是卑賤的奴才,見了官員居然不讓路行禮,實在不成體統,若是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律處斬,可見對太監的輕視。

太監的亂政,亡國之兆

翻遍《清史稿》,整個清朝中前期關於太監的記錄少之又少,然而在《清史稿·于敏中傳》中卻有這麼醒目的一句:“乾隆二十三年,太監高雲從處磔刑。”高雲從是乾隆身邊的太監,隸屬奏事處,主要負責文武大臣和乾隆之間的奏摺及乾隆的一些御批傳遞。由於工作性質的特殊性,高雲從能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隱秘。

乾隆是個很勤政的皇帝,對於滿朝文武的工作情況,他有一個專門的“小本本”記賬。《高宗實錄》中記載:“上錄諸直省道府姓名,密記治行優絀。”這個“小本本”裡面都是各地官員平時的表現情況,往往還有皇帝的評語。比如“此人可用”、“此人尚可,只是有點二B”、“此人琢之而後用”等等。

乾隆沒事就翻翻小本本,用這個來決定官員的升遷賞罰。這個“小本本”極為機密,除了乾隆本人,有負責記錄的太監知道。然而乾隆三十九年某一天,“左都御史觀保、侍郎蔣賜棨、吳壇、倪承寬嘗因侍班私論其事。”這幾個官員在值班的時候,閒來無事,居然討論起了乾隆這個小本本。

結果沒想到,隔牆有耳,第二天就被人告發了。乾隆急了,最高機密洩露,眼裡不揉沙子的乾隆皇帝又怎麼會不殺幾個人呢?嚴查!沒多久,刑部給出了結果:“(太監)高雲從偶洩於外廷。”而且不只是這幾個人,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尚書蔡新、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曾向高雲從打探內廷消息,並有利益交換之事。

如高雲從因為在宮外買地與人打官司,“嘗乞敏中囑託府尹蔣賜棨”,請于敏中出面,幫他走了走府尹蔣賜棨的路子,搞定此事。高雲從把弟弟高雲惠託付給了廣東海關關長,還把弟弟高雲龍安排在山東一個市長手下等等。乾隆大怒,“不勝駭異”。

最終,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被嚴厲申斥並罰俸;私下討論的左都御史觀保、侍郎蔣賜棨等一律革職;監察部副部長、財政部副部長、司法部副部長、廣東海關關長等一大批官員也被革職;主犯高雲從被處以磔刑(“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

此外,乾隆皇帝還十分鼓勵外朝大臣對宦官進行監督。一個九品的巡檢張若瀛杖責一個在外胡作非為的宦官,乾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給他連升七級直接升到了五品官。高雲從一案,可以說是清朝前中期對於太監高壓冷酷政策的一個縮影,但是到了清朝後期,由於皇帝的水平下降嚴重,宦官的勢力再次抬頭。

大太監安德海,由於取悅咸豐,很快得到了他的喜愛。咸豐在熱河去世時,曾經下過密詔,選定了繼承人,並且要求八王攝政,只是安德海將這一事情告訴了慈禧,這才有了後來的“辛酉政變”,慈禧掌權之事。安德海也因此成了慈禧眼前的紅人。

但是這位大紅人,奉慈禧懿旨出京採買,一踏足山東濟南,便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背祖制,私自出京”的理由給處以極刑了。慈禧再恨,也沒辦法,反而得下旨重賞丁寶楨,這就是清朝太監的地位。

比如大太監李蓮英,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總是如何橫行霸道、作威作福、為非作歹,其實多少也是過度渲染所致。清史名家周劭先生就如實說過,稗官小說記錄李蓮英的繁不勝舉,可此人其實膽小謹慎,屬於有才不敢放肆之類,遠沒那麼囂張。

周劭先生表示,李蓮英的那一生,除了“小人貪財”確實是其本色外,委實並沒有多少劣跡可言,比起明朝那些前輩們,李蓮英可是差遠了。相反的,慈禧軟禁光緒,是李蓮英經常偷偷跑去看望光緒帝,送去被褥、內衣、鞋襪等等,常常“君臣相顧,潸然淚下”,光緒帝對此感激不已。

再比如給慈禧梳頭的小太監寇連材,他看到甲午戰爭慘敗後,決心向朝廷上書,懇請太后放權給光緒帝,贖回被日本佔領的臺灣,提了一系列關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建議。他也知道太監干政是死罪,所以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果然,慈禧看過奏摺後,暴跳如雷,下令以干涉朝政的罪名把寇連材押赴菜市口斬首示眾。

所以,在清朝,太監連表達一下對時事政治的看法都不行,更不要說專政了。

參考史料:《清高宗實錄》《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