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崇禎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的弟弟。明熹宗的子嗣早夭,僅僅在位七年之後服用“仙藥”而亡,因此傳大位給了時為信王的朱由檢,即後來的崇禎皇帝。

後人經常會思考,大明為何傳至崇禎而亡?有俗語曰:明實亡於萬曆,也就是說崇禎只是我們俗稱的“背鍋俠”,那麼情況真是如此嗎?大明到了崇禎朝真的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了嗎?

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我們不妨做個比較。如要亡國,不外乎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外國入侵,二是權臣竊國,三是農民起義。同樣作為亡國之君,漢獻帝面臨的局面是這樣的,外戚何氏掌握大權,十常侍控制內廷,天下諸侯各自擁兵自重,兼有黃巾軍大起義,後來又來了更加殘暴的竊國大盜董卓,可謂是所有亡國因素具備,神仙難救;唐紹宗面臨的局面則是這樣的,安史之亂後整個國家分崩離析,黃巢起義已經使得大唐名存實亡,又有權臣朱溫掌控整個朝廷,也可以說有心迴天,無力救國。

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但是崇禎皇帝登基伊始,面臨的局面卻是這樣的:內部雖有太監與內嬪專政,但是卻沒有威脅到皇權統治,帝國內的官吏們依然惟皇帝命是從。外部雖然有官吏橫徵暴斂,但是正常的稅負運轉尚沒有中斷。遼東有後金盤踞,但是要說打進來暫時還是不可能的。天下有瘟疫與叛亂,但是朝廷體制仍能正常流轉,只要手段得當,要處理起來也並無不可。那麼經過分析,大明到了崇禎時代並沒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那麼崇禎朝的大明到底是怎麼亡國的?

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先來看崇禎上位之初,都有哪些舉措。其實崇禎一開始還是做的不錯的,首先他吸取了熹宗時期魏忠賢與客氏為禍朝廷的教訓,慢慢地翦除了二者的勢力,最終客氏被逐、魏忠賢自盡,將朝廷的主政大權收歸到自己手中;其次展開平反昭雪活動,為一些受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一定程度上整肅了朝廷的風氣;其三勤於政事,崇禎的勤奮是史上有名的,為處理奏摺他經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其四崇尚節儉,發起了“文官不愛錢”的號召,並且以身作則,當政期間從未大興土木,一應吃穿俱皆從簡。

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然而天下的局勢卻沒有變得太平,反而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劣。當然其中情況自是萬分複雜,但探其脈絡,大致有以下幾點致命原因:

矯枉過正

在清算魏忠賢一黨的過程中,崇禎暴露出自己為政尚淺的缺陷,盲目地擴大自己的戰果,甚至到後來就簡單地得出跟魏忠賢關係好的就是壞人,關係不好的就是好人的荒謬判斷,原本是鏟奸除惡的善舉,卻造成了朝局動盪、人心惶惶的局面。

飲鴆止渴

從萬曆時代開始,明朝的稅賦就已經極為繁重。到了崇禎時期,於正常的稅賦之外,又加派三餉,即剿餉、練餉和遼餉,以應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於是已經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站起來反抗,賊越剿越多,錢越徵越缺。

性格使然

崇禎是一個猶豫猜疑的人,很難有人得到他的信任,在重要的大事上也往往是舉棋不定,錯失良機。最能體現他猶豫的就是在剿賊這件事情上,或剿或撫,數易其策,這就使得前方統帥很難做決定,也使得原本歸降的農民軍降而復叛。最能體現他猜疑的就是在對待袁崇煥的問題上,在袁崇煥火併毛文龍該罰的時候不罰,卻在皇太極叩關該用的時候把袁崇煥下了獄,已巳之變之後邊軍基本喪失了軍心。此外,有功不賞、有罪重罰的特點,也使得官員在做事的時候,要不膽戰心驚,要不就苟求自保。

白銀內流

最後,也是最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白銀的大量內流,使得明朝的經濟體系面臨崩潰的狀態。在萬曆以來,明朝的白銀開採量大大增加,一條鞭法使得白銀成為官方正式認可的貨幣,而明代中後期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大量的美洲白銀跟隨西班牙等殖民者流入中國東南地區,白銀的流入破壞了中國原本銀錢平衡的經濟運轉體制,反應到最重要的錢糧關係上就是糧食價格的暴漲,而軍隊作戰說到底依靠的就是糧食,這裡就不深入闡述了。

崇禎勤政如斯,卻為何還是亡國了?

崇禎最後面臨的情況就是錢越徵越少,糧食越來越貴,自己的身邊連一個可用之人也沒有了,而李自成的農民軍離皇宮的腳步卻越來越近。於是萬念俱灰的他,在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的傍晚,殺死了自己的貴妃,又親手砍斷了自己女兒的手臂,最後僅帶著一個太監,在城外的煤山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