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講課稿

在眾多的南唐詞人中,李煜成就最為顯著。李煜的詞,醇厚濃郁,平易自然,將真實情感融入其中,精工錘鍊使得字字精粹。不同於常人的人生經歷,亡國前的華貴奢靡,亡國後的沉鬱淒涼,讓李煜詞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多樣性。其獨特的風格、深遠的意象,徹底解放了詞的創作範疇,開啟了五代以來新的詞風,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新篇章。今天,我們共同品讀後主的絕篇《虞美人》,共同走進這位南唐帝王的內心。

首先請大家聽下詞的朗誦,更正自己的讀音,結合文本下注釋,理解詞的內容。

出示:一、讀懂內容

PPT 播放《虞美人》朗誦

要注意的是第一句“何時了”此處的“了”為“結束”的意思。“不堪”作“不能承受理解”。“雕闌玉砌”“闌”字不能寫錯,這裡是指故國的宮殿。“朱顏”“紅顏色”,要特別注意的是“朱顏”並不是說“雕闌”的顏色。“朱顏”在古代指各種容顏、臉色、面容。此處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宮中的宮女顏容變老;一是說自己美好的容貌已經改變。從上下文看,老師比較贊同第一種說法。

自唐以來,填詞作詩者何止成千上萬。文人學士們不約而同地以筆作犁,翻尋著生活中的種種意境,然後埋首吟思。就連那些戎馬倥傯的武將以及許多的凡夫俗子,也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詩詞固然流傳於口耳,然而真正打動我們的,卻是其中的意境,或者說:那一幅幅凝固的畫面。

意境之於詩詞,一如鋼筋之於大廈,不可或缺。意境在要而辭句在次。缺少了意境的作品,浪漫主義不過是海市蜃樓,理想主義則容易流於教義。許可以說:能夠尋找到有品位的意境並且成功地付諸聲韻格律,才能鑄就一首上品。意境上乘的作品深具感染力,讀來使人或低徊不忍,人琴俱戚;或身心振奮,五臟皆爽;或深悟禪機,心有所得;或莞爾一笑,彼此彼此。有了意境,縱然是桑榆晚景,讀者也能從中讀出那麼一些樂觀,從而體味夕照而肯定人生了。

出示PPT二、讀懂意境

PPT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指春天的花兒,秋天的月。這在中國古詩詞中是較為常見的意象。比如:朱熹的《春日》中寫道:“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歌描寫了泗水之濱的春日風光。那裡春回大地,百花正在爭奇鬥豔,萬紫千紅,每個人都能看到春天的美景。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中寫道:“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詩人描寫了自己在“黃師塔前”,欣賞那一簇簇桃花,而正在綻放的桃花嬌豔動人,讓他難以抉擇,不知道喜歡深紅色,還是淺紅色。

再看“秋月”這一意象大家就很熟悉了。從李白的《靜夜思》到蘇軾的《水調歌頭》,在國人的心中“月”是“思念”永恆的話題。除此之外也有,程頤《秋月》中:“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借秋月皎潔、清幽來刻畫自己內心的“悠閒清靜”。

總體來說,“春花秋月”是一組較為“明亮快樂”的意象。但和“何時了”一句想結合,我們就自然讀出後主內心的“悲涼”了。“了”是“結束”的意思。這一番“春花秋月”何時結束啊。這是多麼反常的想法,我們都是要留住春天,留住美好,可後主想讓其快速的結束。自然引出後一句往事知多少。後主這一問,問出了人生的無常,問出了所有人類的悲哀。細想來,心事如潮,自然就引出了下一句“往事知多少”。回憶的往事越多,現實的悲哀就越沉重。見不到春花秋月,也就少些對往事的回憶。然而春華秋月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照樣週而復始的開放、升起。“小樓昨夜又東風”,“東風”即為“春風”,“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古人詩詞中東風往往給人以希望、愉悅,但後主此處從東邊吹來的風兒,吹來的不僅僅是春天的消息,還有故國的氣味啊。

“春華秋月”勾起了後主對江南故國的思念,因為那是生他、養他的故國,那裡有他的家庭,那裡有他的子民。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囚困在此的後主啊,何時才能踏上故國的土地啊!“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顯然這樣的日子永不會來臨,只能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不堪”二字讀來是何等的淒涼。

我們自然而然的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勾勒出一幅,月下小樓中,李煜依窗而望南方。在微微襲來的東風,不斷感慨的畫面。

PPT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你看讀讀“雕闌玉砌”“朱顏”。李煜用這兩個自己最為熟悉,有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繼續為我們勾勒著悲涼的意境。

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可這兩句就是實在而具體地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朱顏已改,時光荏苒,物是人非。“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他以水喻愁的名句,首先以春水喻愁,當春季來臨冰消雪融,江河自然上漲,水流漲潮奔瀉不止,就已經含有了愁苦不斷之意;其次又在春水之前加上一江,從這滔滔不絕、漫無邊際的江水之中,又可見愁苦之多;再次在一江春水之後綴以向東流,則更給人以愁似大江洶湧澎湃、奔流不息之感,讓人感到李煜的愁苦彷彿也有無限的動感那樣。特別是“東”字寓意更深刻,由於金陵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汴京的東南,因此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這個“東”字也隱含了李煜更為深層次的哀傷。正如陳廷悼在《雲韶集》中評價此詞:“一聲拗哭,嗚咽纏綿,滿紙血淚。”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由此,我們自然生出一個問題,李煜這一江春水的愁緒是什麼?

PPT 三、理清情感

1.詩人表達了那些情感?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出示PPT:滿懷的往事與回憶。

自然的風月花草,無不激起後主對江南故國的深切懷念。“雕欄玉砌”明指宮殿,實指萬里江山。秀美的江南在李煜的心中曾如那精心雕琢的美玉一般完美無瑕,在那些美麗的宮宇之內曾經記著太多太多與他息息相關的人和事。此時雖然山河依舊,然而已盡歸別姓,自己也被俘入汴京,遠離故上“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獸猶如此,人何以堪!念及屬於自己的一切“應猶在”,這並不是一種安慰,卻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先祖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打下的南唐江山自己卻將它拱手讓與他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地,情何以堪!這一切真是“朱顏改”了。雖然在詞中李煜用了“只是”這麼一個輕描淡寫的詞,但讀起來卻使人感到有千斤之重,因為,正是這一點點改變,讓李煜由主成奴、從自由之身變做被迫受制於人,這是一個血的改變,這是一段血的歷程。李煜心中怎能不充滿心酸。

出示PPT 滿腹的悔恨與辛酸

“問君能有幾多愁”李煜的愁是由他兩處的環境與生活遭遇決定的。做太子時生活無比優越,喜好文藝而無政治抱負。繼位後不理政事,熱衷於文藝活動,周圍后妃成群。朝堂上他喜歡的官僚多為文士,疏遠治國能臣與愛國將領,是一個貪圖逸樂,荒淫無能的國君。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才有藝的文學大家。

北宋趙匡胤君臣一直企圖消滅李煜統治的南唐。李煜及其親近官僚,沉迷酒色玩樂,不思治國固邊。一旦宋軍兵臨城下,既無能臣勇將為他衛國,也無底層百姓為他解圍脫困。結果落的個出城投降的結局。以後全家作為俘虜在汴京受盡欺凌,過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屈辱生活。這種變故使他猶如從光明燦爛的雲端,一下跌入陰冷黑暗的深淵。這些都使他一愁再愁,而且越來越愁。簡而言之,無休止的逼迫與無法擺脫的困窘,使他自然而然地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無限愁緒。

因此李煜不止是“愁”,而且有無比的怨與恨。

出示PPT 滿心無比的怨與恨

“春花秋月何時了”,秋月不知從何時起,亦不知何時將終,而李煜卻仰天潔問它何時終了,實際上他是在問眼下所過的這種沒完沒了、無休無盡的亡國被俘的囚居生活何時終了,儘管秋色朗朗,但在國破家亡的詞人眼中,皎潔的秋月也只能帶給他故國不堪回首的愁苦之感以及對現今囚居生活的極端怨恨。此時的李煜既怨自己無能誤國,也怨官僚未能保護他和國家的安全。他憎恨宋君臣對他及家人的虐待與侮辱。過去的生活再也無法恢復,怨也無用;心中的恨雖深雖烈,卻不能流露,否則有殺身之禍。複雜的情感,揉成一個“愁”字來表現。

由此我們對閱讀這首詞的過程做一個小結。

我們首先通過對文本的通讀,理清了詞的內容,知道了李煜是在一個月夜登上小樓在東風中有所感懷,寫下本詞。繼而,我們對詞中的意象進行了梳理。通過對“春花秋月”“小樓東風”“雕闌玉砌”“朱顏”的理解,知道李煜給我們營造出一個淒涼的氛圍。通過對李煜身世和創作背景的瞭解,我們知道了李煜在詞中所表達出的三種不同的情感。

出示PPT:一讀內容;二讀意境;三讀情感。

這就是我們讀詩詞的三個步驟:一讀內容;二讀意境;三讀情感。“詩言志”,情感表達是詩歌的終點。但我們在研讀詩詞的時候卻不能一下就直奔主題。這樣往往“欲速則不達”。當我們梳理好詩歌內容,理清楚意境,搞清楚詩詞背景,自然就會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了。

出示PPT 李煜後期詞常用的幾個意象

李煜的詞作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他奢侈享樂的宮廷帝王生活,其總體藝術價值不高;後期作品,則集中圍繞他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來抒發內心波濤洶湧的情感,表現出國破家亡後對昔日帝王生活的無限依戀和對如今囚禁生活不盡的悲慼絕望。

李煜後期詞擺脫了花間詞濃重豔麗的脂粉氣息,把詞的創作由對思婦閨怨情思的描寫引向了詞人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和對現實人生的思考,形象生動,不事雕琢,情感真摯,發人深省,從而極大地擴展了詞的取材範圍和提高了詞的文史地位,為宋詞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我們通過李煜後期詞中常用的意象分析,再次去體悟李煜的“亡國之愁”。

PPT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我們先看“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一句。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但落花卻代表了一種傷感,它是令人傷心而又讓人無力挽留的事物。李煜後期詞作中就常用落花這一意象,就是暗示自己的命運如落花一樣,即使曾經鮮妍美麗,也終逃不過凋敗的命運,表達了他對人生歡樂無情逝去的無奈與愁傷。“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中,大片的林花一直是春天裡最能呈現生命活力的事物,卻全部都匆匆凋謝,這種景象不能不讓人哀痛惋惜不已,飽受亡國之苦的當事人李煜的哀愁更是可以想見不他哀嘆曾經的三千里地山河和舊時游上苑一般奢侈享樂的帝王生活如這林花一樣匆匆凋謝,不正是短暫的帝王生活和亡國的痛苦經歷才讓他倍感好景不常和歡樂易逝的悲哀。再如《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也同樣如此,他慨嘆江水流逝、繁花落盡、春色離去,就暗示了世事無常,人世滄桑之感,蘊含著他國破家亡後的痛苦和絕望之情。

“風雨”是李煜後期詞中又一個重要意象。風雨是寒冷、悽迷、蕭瑟的象徵,它能使萬物匆匆凋零,同時對美好事物的摧殘也是殘忍和無情的,風雨飄搖也多用來形容國家面臨危險的境地。所以國破家亡,淪為臣虜的李煜一想起風雨,便禁不住悲從中來。因此這一意象也成為李煜後期詞中的常用意象,用以抒發他內心難以平靜的愁情。在對落花的吟詠中,風雨扮演了起摧殘破壞作用的角色,兩者結合能使憂愁綿長。“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這裡的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謝,就是因為寒風冷雨的摧殘,但這裡的風雨也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界的風雨,還是政治打擊的象徵,此時的風雨蘊含的就是宋王朝對南唐政權的入侵打擊。詞人本意是指是因為宋王朝的刀槍威逼,才使得南唐匆匆滅亡,從這可以品出李煜對於亡國的憤憤不平的愁緒。

再讀“胭脂淚”一句。在後主後期詞作中,淚處處可見,這都是他亡國傷心之淚。有貪圖享樂以致國破家亡的悔恨之淚。胭脂淚,運用擬人手法,說那飄零遍地的紅花,被夾著晚風吹來的寒雨濺溼著,猶如美人傷心之極而和著胭脂一起滴下的血紅色的眼淚。這淚既是指林花哀傷自己飽受風雨摧殘而匆匆凋謝的眼淚,又是指詞人自己飽經宋王朝凌辱而苦不堪言的傷情之淚。

流水是最無情易逝的事物,李白早有詩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抒發了流水易逝的悲哀,象徵著人生的歡樂同樣會如流水一樣永不復返,代表了無窮無盡的愁緒。以水喻愁,卻並非李煜所始創,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是以斬不斷的流水喻不斷的愁苦;又如杜甫《登高》一詩中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以滾滾流水設喻,抒發的是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顛沛流離、潦倒多病的不盡愁緒和惆悵。而李煜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他形象地運用水這一意象,將其綿綿不斷的愁緒化作一江浩浩蕩蕩的東流之水,既言愁多,又言愁的無限與綿長。“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極言人生長恨是像江水永遠東流一樣無窮無盡,這裡的恨,顯然是指他從昔日之帝王變成今日之囚虜的痛苦經歷而由此產生的愁痛與悔恨之情。

PPT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

在悲歡離合交織而成的情感時空中,“月”始終佔據重要的一席,帶有濃重的傷離色彩。在李煜後期作品中,殘月經常出現,都用來表達他亡國後的萬千愁緒。“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如鉤說明此時月正處於缺損之時,而殘月就代表著殘缺、破損,在成為亡國之君的李煜看來,這恰恰就是他國破家亡的象徵,能不悲嘆一聲“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嗎?那高立天宇的鉤月,此時也正默默無言地映照著獨上西樓的孤獨者,這樣就更加映襯出了樓上之人的淒涼愁苦,其睹月思故國,離國之愁就時時地縈繞在他的心頭。

當然李煜的後期詞中還有“雕闌”“關山”“夢”等其他意象,在此我們不再一一舉例,希望大家課後去加以梳理總結。

出示PPT

總結: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正所謂以血書者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後主是歷史上第一位亡國後還勇敢率真表達自己赤子之心的帝王,他用自己的絕望和悲痛寫下了這首絕命詞。

現實生活的巨大落差強烈的刺激著詩人的敏感的神經,使他體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痛苦煎熬著李煜的生命,被煎熬的生命放射出奇麗的光華,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李煜在歷史上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飄逝的是李煜的肉體,不朽的是李煜的真情。他留下了悲涼渾厚的歌,唱出了人生的悲哀,也唱出了人生的魅力。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聆聽《虞美人》,在新時代,新的傳承中,去體悟千古詞帝的真情。(PP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