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現代行為學的創始者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茨(K·Lorenz )1935年發現了“印刻現象”並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機會之窗。

“印刻”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

個體在這時刻所印刻的對象,可以使該個體對它接近、併發生偏好,而且不會被忘卻,由此形成了一種對它永久約束性的依戀。

印刻現象和一般的反應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時期內發生。

由於第一窩小鴨子破殼時第一眼看到的是洛倫茨,於是洛倫茨走到哪,小鴨子就會跟到哪。洛倫茨到水裡,小鴨子趕緊過來幫媽媽“梳頭”。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後來洛倫茨試著讓小鴨子最早看到狗,出現了相同的結果,小鴨子認定狗就是它們的媽媽,非常有秩序地跟在狗身後。

洛倫茨就思考,兩條腿的禽類剛出生的時候就有這麼強的學習能力,兩條腿的人類應該在出生時也具有學習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後來又與荷蘭行為學家Nikolas Tinbergen合作,證明了不同形式的行為是互相協調進而組成一個行為序列的。

一個有機體生命中的一段時間裡,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可超過任何其他時間——事半功倍,此行為發生學理論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獎。

6歲前是人類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兒童對一切事物特別敏感,極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大量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隨著年齡的變化在不斷降低,年齡越大,可塑性越低,擴展神經細胞建立聯繫所需的生理能量也越多。

根據關鍵期的研究,人們發現了很多現象。例如,一個人很多能力都存在著關鍵期。

1.5-3歲:感覺運動整合

1.5-4歲:自然物理

2-3歲:計數

2-4歲:時間空間

2.5-3.5歲:紀律規則

2.5-6歲:精確感覺、精細運動

3歲左右:獨立生活能力

3-5歲:音樂能力發展

4歲以前:形象視覺、色覺辨別

4-5歲:順序排列,閱讀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時測得的智力定為100%,那麼其中50%在4歲前發生,30%在4~8歲之間發生,20%在8~17歲之間發生。

如果0~4歲時智力發展緩慢,那麼以後的發展也慢,直到17~18歲智力發展高峰時,智力水平也是平平。

印度“狼孩”卡瑪拉7~8歲來到人間,雖然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才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達到4歲孩子的水平。

它表明如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一定要抓住關鍵期。

重點來看以下幾個:


一、紀律的關鍵期

2歲半到3歲半是一個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又叫紀律關鍵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段時間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時候,孩子會走路,會說話,開始想要做點事情。

家長們會覺得這些行為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現,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殺在這段時間,於是就會放任。

但是放任不是沒有底線,必須要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至少讓他明白兩點:第一,規則意識,第二,安全問題。

規則意識: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這是規則;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想也不要去想,這也是規則。

人是與他人結成社會的群居生活動物,必須按照一定的共同規則來生活:說話有禮貌、見熟人問好、說話做事分場合……都是規則。

在生命的早期必須把這些規則內化為孩子的生活方式——自律,自律是指依靠個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來約束個體行為的手段;他律是指藉助於約束強制手段來規範個體行為的手段。

兒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兒童,內心裡不可能存有一個自我評價系統。

所有那些溫暖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良性的自我評價、對行為結果的評估和抉擇……這些內在的東西,都必須靠一個外在的評價系統植入到孩子的意識中去。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所以,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外部評價是自我評價的背景,沒有他律和外部評價來提供訓練、確定基調,自律和自我評價是不可能產生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對社會的人來說,自由是相對的,規則是絕對的,不可以任性。這段時候必須要讓孩子懂得規則,一旦有什麼越矩的地方,給予適當的懲罰,一定要讓他知道輕重。

安全問題:這個時候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看見電源插座亮著,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嗎?怕不怕電著?

孩子對開車門也很感興趣,在汽車行進當中他要是敢開車門,要毫不猶豫地堅決制止。

走路靠右側的邊邊、不獨自到水邊玩、不跟陌生人搭話、別人給的東西不隨便要……這些都是安全。

我們提倡自然成長、尊重兒童自由發展,倡導教育要保護兒童天性,使身心自由地發展,反對在兒童的心靈成熟之前就向他們灌輸種種本是要求於成人的東西,以免摧殘兒童的心靈,提出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主動發展。

但我們堅定地認為,必須讓孩子打小明白:不遵守規則,會付出自由的代價;不相信安全,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二、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形成的一個關鍵期。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人總是有惰性的,因為人的細胞分裂次數不是無限的,一有消耗就會加速分裂,過多過重分裂會“過勞死”的,所以當我們累了的時候,就會迅速報告大腦,大腦會超自動化地指揮我們的身體以最節能的方式生存——偷懶。

成長中個體的細胞自主修復能力強,休息之後很快就會恢復了,所以必須在孩子幼小時期將惰根去掉,否則將來會好吃懶做、偷吃扒拿、坑蒙拐騙、當“啃老族”。

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鼓勵他自己去做。

上幼兒園小班,每天回來之後,自己換下的小襪子叫他自己洗,哪怕洗不乾淨,也可以等他睡著之後,爸爸媽媽拿出來再洗一下。

如此每天重複,一個月之後,他肯定就能洗乾淨了。

上幼兒園大班之後,每天自己換下來的小襠襠褲也是自己洗。洗不乾淨沒關係,睡著之後,爸爸媽媽再洗一遍。

兩個月之後,你會發現他也能洗乾淨了。

這些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但是關鍵期在3歲左右。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3歲了,還要家裡的老人追在後面餵飯,這是極其錯誤的事情。

想吃就吃,吃完趕緊收。孩子總有餓的時候,兩頓飯中間堅決不給零食,到了飯點才能吃,幾次以後他就明白了。

所以,一定要抓住獨立生活能力培養的關鍵期,把孩子教好。


三、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學習音樂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開朗、活潑、樂觀大方、習慣宣傳和表現自己,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處事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

音樂是培養想象力的重要平臺與抓手,比如,高音給人感覺明亮、興奮、小而輕、活躍;低音給人感覺昏暗、壓抑、大而重、沉悶。

學習音樂可以提升感性素質,可以提升人聽知覺的組織能力、想象能力,可以提升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肢體控制反應與協調配合能力,整合非常複雜的心智和肢體的能力。

音樂能力的關鍵期是3到5歲。

這段時間是孩子開始感受節律和旋律的最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孩子自己製造旋律和節律的關鍵期。

但不等於這時才開始對孩子音樂教育。

0-3歲就可以對寶寶進行音樂啟蒙,音樂啟蒙絕不等於讓寶寶學習一樣樂器,學唱幾首歌曲或學會幾個在別人面前表演的節目。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寶寶對於音樂的感知會經過一個“對聲音好奇——傾聽好聽的聲音——探索和發現各種聲音——感受與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

音樂啟蒙對小年齡寶寶來說,一是促進寶寶聽覺能力的發展;二是以音樂陶冶性情,調節情緒,豐富情感;三是形成寶寶良好的樂感。

希望孩子在音樂方面能夠有所發展的家長,一定把握這個時期。

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做兼職教授的時候,每年我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5歲以後才開始學習音樂的,請舉手。沒有一個,這個案例,各位家長可以做借鑑。


四、閱讀興趣的關鍵期

4歲半到5歲半是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期。

我們並不是說4歲半開始就讓孩子閱讀文字,而是讓他看圖畫、圖片。爸爸媽媽們可以坐下來和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

如果這時孩子開始對讀書感興趣了,等他上學之後對文字閱讀各方面都會感興趣。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我們在討論孩子教育因素的時候,0到3歲這段時間,孩子由誰來照顧非常重要。

現在80、90後最悲哀的地方,就是有學歷的父母,生下來的孩子給沒有學歷的保姆照顧,最終會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0到3歲,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從關鍵期的角度來看,做家長千萬不要耽誤孩子。

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關於耽誤孩子關鍵期的案例。


案例1

之所以弱視是因為孩子生下來第1個月的時候,媽媽需要好好休息,於是把屋子裡面的光線全部給擋住。

在第1個月沒有足夠的光線到孩子眼底,將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最佳激活,最終導致孩子弱視。

我們眼底視網膜有兩種細胞,中間部分叫視錐細胞,周圍的叫視杆細胞。

視杆細胞可以感受輪廓。而視錐細胞能夠感受細節、顏色這些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在生下來第1個月這個關鍵時間裡面,沒有足夠的光線把視錐細胞最佳激活,那麼孩子將用7到8年的時間,來補償這1個月所欠缺的。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案例2

孩子2歲2個月到3歲半左右,是耳蝸頂端發育最關鍵期。耳蝸用來感受聲音,外觀像蝸牛一樣,底下粗上面細,頂端負責感受高頻聲音,底端負責感受低頻聲音。

感應高頻聲音的基底膜需要有些高頻率的、大分貝的聲音來把它激活。

激活之後,孩子就能聽到一些高頻的聲音,否則的話,將來在學校裡面有一些高頻的音,他就聽不大清楚。

“一、四、七,z、c、s、zh、ch、sh、r”這些都是屬於高頻段的聲音,孩子聽不清意味著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可能聽到的是那種斷斷續續的音。

往往表現為老師佈置家庭作業,逢一逢四逢七的題,孩子沒有寫,還會說老師您沒佈置。其實,不是孩子的錯,都是耳蝸惹的禍。

案例3

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有些小孩聽一點,漏一片,這是典型的注意缺陷。

上課常常溜號,聽著聽著就關注起老師今天穿的衣服,等回過神來,不知道老師講到哪兒。該看的沒去看,不該看的卻常看。

注意缺陷的孩子最典型的特點是什麼?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眼睛一會看你,一會看別的地方,我們把這個叫眼神飄離。

這是由於1到3歲的時候,爸爸媽媽跟他說話,沒有養成眼睛四目相對的習慣。

你們家孩子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動作↓↓↓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可以把手裡的事放下來,看著孩子等他說完。或者對他說:“寶貝先不著急,爸爸把報紙看完再來找你好不好?”。

你要是隻顧著做自己的事不看他,孩子很容易養成說話不看人眼睛的習慣,最終導致注意缺陷。

這類孩子坐在課堂上,往往會東張西望,聽一點,漏一片,學習能力差,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案例4

一歲半到兩歲半左右的孩子,最愛找個上下坡,費力地爬上去,然後加速衝下來,樂此不疲。為什麼?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內耳裡的平衡系統發育到了關鍵期,需要有前後、左右、上下、加速度等運動激活前庭平衡系統,通過身體快速變化與運動使得內耳裡的三個半規管、一個球囊、一個橢圓囊得到最充分的刺激,協調身體運動。

倘若禁止或限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跑上跑下,於是前庭平衡系統沒有得到最佳激活,將來暈車、寫字橫不平豎不直、字體大小不一、東倒西歪……

錢志亮: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4個關鍵期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週一至週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