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难免烦躁、生气、愧疚、不耐烦?看完这篇减缓80%

养孩子难免烦躁、生气、愧疚、不耐烦?看完这篇减缓80%

作为父母的你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感受到过烦躁、生气、不耐烦、着急、愧疚?有没有不耐烦的替孩子做他明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希望他不要再不停的来打扰或者打断你!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你想不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做?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发生在我家的事情吧!

不断找事儿的儿子

有段时间我工作很忙,有大约一周的时间都是晚上快10点才回家,回家儿子已经睡着了。

有一天,终于匆匆忙的在儿子睡觉前赶回了家,我冲进家门兴奋的说:“今天妈妈帮你洗澡!”

结果他回应我说:“我现在不想洗澡!”

“按照你的惯例表九点洗澡,现在都快10点了,我们已经晚了。”我笑着哄他。

“我就是不洗,我非不洗”儿子开始在我怀里扭起来。

奶奶在旁边笑着说:“怎么妈妈一回来你就没有平时乖了!”

我耐着性子哄他,他总算他同意洗澡了,然后又不愿意刷牙,好不容易刷了牙他又不同意回屋睡觉,好不容易上了床,按照惯例我俩是要聊聊天唱唱歌或者讲讲故事,可是我根本就没这体力了,讲了没两句就半睡半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开始揺我说:“妈妈你别睡觉了~”

“妈妈困死了,现在是睡觉时间,快睡觉!”我闭着眼睛哄他。

“我要尿尿~”

“那你去啊!”我眼睛都睁不开。

“妈妈陪,我自己会害怕的!”他一边说一边扯我的胳膊。

我没力气争辩,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闭着眼睛爬起来跟着他到了厕所。

“我要喝水~”躺下没有2秒钟他又开始了!

“水壶在餐桌上!”我一动不动的躺着,他扯了我一会儿,看没用就自己爬起来去喝水。

一会进来后,又拉着我聊天,不停的问问题、说话、喊妈妈,得不到不回应就开始一会儿扯我的头发,一会儿又扒我的眼皮想让我睁开眼睛,就是不肯好好睡觉,也不肯让我睡!

我蹭的一下火就上来了,大吼一声:“你睡不睡觉,不睡出去,我要睡觉了!!!”

他被吓到,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起来特别伤心,一边哭边说“我就是不睡,我就是要玩!”

这要是按照我以前的想法和脾气,肯定会好好的教训他一顿,心里咆哮着“这么晚不睡觉想干嘛!”、“这么晚不睡觉想干嘛!”、“玩可以明天玩啊!”、“我这么累一点都不体谅人!”、“什么睡觉习惯!睡这么晚难怪长不高!!!”

养孩子难免烦躁、生气、愧疚、不耐烦?看完这篇减缓80%

当我们误解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无法容忍!!!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养孩子难免烦躁、生气、愧疚、不耐烦?看完这篇减缓80%

这几年,教授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的书和课程都越来越多,其中《正面管教》

一书被翻译为16种语言、销量600多万册,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同名的父母课程也是中国最火的育儿课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这本书中,正面管教体系的奠基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错误行为目的。

四个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渡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得到特别的关注和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唯有让你为我团 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证明没有人可以管住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3、报 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感,我不高兴,所以我伤心的时候要伤害别人。反正没 有人喜欢我或者在乎我。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我不可能有归属感。因为我不好,所以我不想让别人对我有任何期 望;既然我怎么者做不好,努力也没有用。

什么是错误行为目的呢?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错误行为目的指的就是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拥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这个错误的想法促使他做出错误的行为,他以为这样做可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可能结果恰恰相反。

就像在我家的事情中,我儿子拥有的错误想法是:只有妈妈关注我,为我服务、听我说话、陪我玩的时候,我才是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不停地打扰我,他认为这样做是有效的方式,并且越被拒绝就越想要打扰、而我越被打扰就越不想要理他,简直是个恶性循环!

孩子拥有错误行为目的,而他自己并不清楚,只有父母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官”才能透过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那我家的故事后来是怎样的呢?

当我听到他哭喊着说“我就是不睡,我就是要玩!”时,我忽然有些清醒,结合自己刚刚的烦躁、着急、不耐烦的感受,和哄劝、勉为其难替陪他上厕所的行为,以及他换着名堂打扰我的行为,我知道他此时的错误目的是想要获得我的关注,认为只有我关注他,他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于是,我爬起来问他“你是想和妈妈玩吗?”

“和妈妈玩,我就不要睡觉!”他坐在床上一边哭一边用脚使劲儿踢着。

我一下子就清醒了,把他搂在怀里,心里觉得特别的内疚,他这一晚上搞东搞西的就是想让妈妈好好陪陪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提醒我,而我没“翻译”出他行为背后的话。

我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对自己说:管它几点了,玩就玩吧!

我搂过儿子,跟他说: “好的,那咱俩不睡觉了,妈妈陪你一起玩,你想玩到什么时候妈妈都陪你!!!”

他紧紧的抱着我的脖子,一声也不吭!

我也没有催他,就抱着他等他回答,结果等了好几分钟都没人回答,我低头一看,他已经睡着了。

你看,他晚上各种的不合作、各种的找事情,就是在等妈妈说了一句“妈妈陪你玩,想玩到什么时候就要到什么时候”!就在等妈妈“看到”他、关注他!

寻求特殊关注的孩子,就像一个把自己打扮的五彩缤纷、炫耀夺目的猴子,不停地蹦来蹦去、总想跳出人群显得与众不同,他的头顶写着明晃晃的几个大字,“看我、看我、快看我!!!

那当孩子寻求特殊关注的时候,家长们可以怎么做呢?

1、让孩子参与重要的活动或关注孩子;

有的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是因为被忽视,就像那一周的我家儿子,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关注。如果不是被忽视的孩子,那么可以给与孩子一项任务或者活动。比如,你在做饭时,孩子寻求过度关注,那么父母可以邀请孩子进来帮忙洗菜、切菜,或是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2、避免特殊优待,忽视(只有接触而不说话)

有的被溺爱的孩子本身就处于被过度关注的状态,当父母无法关注时,孩子就开始行动。比如很多家庭中,当二宝降临后,老大开始很多“退行”行为,如开始尿裤子,这个行为的背后是还孩子认为这样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如果父母反应强烈,批评或者打骂,孩子就会越发严重,因为方法奏效了。这个时候,要避免给予这样的行为关注,什么都不说帮他洗了反而会让他觉得这种方法无效。

3、向孩子传递“我爱你”的信息,比如约定专门的陪伴时间、常常告诉孩子我爱你。

4、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当用正确方式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次数越多,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不是要求特殊关注,孩子也会从要求特殊服务转向解决问题和为他人做贡献。而为他人做贡献恰恰是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根本。

养孩子难免烦躁、生气、愧疚、不耐烦?看完这篇减缓80%

每一次“粘人”,都是孩子的一次求助!

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彼此成长的好机会!

想要就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