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能力越強的人,越要有“猜忌意識”

曹魏伐蜀,蜀漢就是被鄧艾滅掉的。可以說在《三國》中,司馬昭控制的曹魏軍隊裡最能打仗的就是鄧艾。這個放牛娃出身的大將,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與超乎常人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職場精英。他的確得到了領導的重用,創造了自己的功績,可是這樣的有功之臣,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功勳卓著的人才,怎麼會迅速被職場拋棄呢?這正是因為“猜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職場中人光有實力還不夠,更要懂得如何防止自己被領導、同事猜忌。讓我帶你看看鄧艾的職場生涯,你就會明白防止猜忌的重要性。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鄧艾

鄧艾出身社會底層,自幼喪父,小時候只能靠放牛為生。長大之後,鄧艾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與超乎常人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司馬家族的心腹大將。他聰明,勇敢,能吃苦,有魄力。在滅蜀的過程中,這些優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國演義》第117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裡,詳細講述了鄧艾滅蜀的過程。當時由司馬昭實際掌控的曹魏發動了伐蜀戰役,鍾會率領主力部隊進入漢中盆地,兵鋒直指劍閣。可是,劍閣是天險,易守難攻。蜀軍死死守住劍閣,曹魏大軍被堵在外面進不去,鍾會一籌莫展。

這時候鄧艾提議,自己率軍從陰平的小路繞過去,攻佔江油,然後奇襲成都。鍾會對此不以為然。為什麼呢?因為陰平小路比劍閣蜀道還要難走。鍾會認為,“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以百餘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所以鍾會就任由鄧艾從陰平小路進兵,不管他,自己則率領主力繼續猛攻劍閣。

鄧艾按照自己的想法,帶著軍隊開拔了。他命自己的兒子鄧忠率領先鋒部隊在山中開路,自己的部隊緊隨其後。“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里,皆是無人之地”。荒山野嶺,空無一人,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當鄧艾一行走了二十多天以後,一個難如登天的困難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眼前高聳入雲的陡峭山嶺,名曰摩天嶺。由於摩天嶺太過險峻,將士們無法騎馬前行。鄧艾自己也只能棄馬,改為步行登山。這時鄧艾之子大將鄧忠和開路的先鋒將士突然抱頭痛哭。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

要知道,大家都是身經百戰的壯士,能讓他們掉眼淚的絕不是一般的難題。鄧艾問:這是怎麼了?鄧忠抽泣道:“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說摩天嶺西面都是懸崖峭壁,將士們根本無法在上面開鑿道路。前面走的二十多天這麼辛苦,到這再也走不下去,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鄧艾聞言對鄧忠說:“吾軍到此,已行了七百餘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然後,鄧艾召喚所有士兵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

好的將領絕對不僅僅是口頭上給將士們打氣,而是真刀真槍帶頭上。鄧艾讓將士把攻城的器械全部丟掉,然後自己裹上氈子,縱身一躍,順著峭壁陡坡就往下滾。將士們一看,主帥都玩兒命了,那自己也不能慫啊,於是雄心壯志頓生。副將有氈子的,也學鄧艾裹在身上往山下滾;普通士兵沒有氈子,就用繩索拴在腰間,抓著峭壁上的樹木,一步一步下山。

就這樣,鄧艾率領兩千士兵,突破極限,翻過了摩天嶺,出現在蜀漢大後方,逼得後主劉禪被迫投降。這個時候,猛攻劍閣的鐘會依然被堵在外面,甚至打算撤軍了。可以說,伐蜀的勝局完全是由鄧艾奠定的。他這個人運籌帷幄,身先士卒,披荊斬棘,迎難而上,是非常難得的開拓性人才。

然而,能力太強的人,容易遭到同事妒忌甚至嫉恨,更容易遭到領導猜忌。如果這兩者同時發酵,那麼任你能力再強,等著你的都是悲劇。所以,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一條,能力越強的人,越要有“猜忌意識”。


做人千萬要低調,不要居功自傲

鄧艾滅蜀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蜀中封官封爵,大宴群臣。他封蜀漢後主劉禪為驃騎將軍,對蜀漢原來的官員也都一一任命。他還任命了新的益州刺史以及益州蜀郡的太守,這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地級市長級別。為了炫耀自己的戰功,鄧艾還在綿竹用陣亡將士的屍體築成京觀。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鄧艾偷渡陰平滅蜀

而後,鄧艾和蜀中諸官飲宴。酒至半酣,他指著蜀中官員得意洋洋地說:“汝等幸遇我,故有今日耳。若遇他將,必皆殄滅矣!”

這些行為鄧艾絲毫沒有隱藏的意思,還覺得自己功勳卓著,比土皇帝還厲害。可想而知,下屬的這種的做法傳到領導耳朵裡,領導會怎麼想。

當地事務安排得差不多以後,鄧艾給司馬昭寫信說:“現在就應該憑藉平定蜀國的威勢,乘機把吳國也拿下。不過我們剛打完仗,將士們都很疲憊。所以應該先留隴右兵兩萬人,巴蜀兵兩萬人,煮鹽鍊鐵,搞好發展,同時建造船隻,為討伐東吳做準備。做完這些事以後可以告知東吳,曉以利害,讓他們歸順。為了向東吳表示我們的寬大,還要把原蜀漢皇帝劉禪暫時留在蜀中,封侯給錢,來對吳國做統戰工作。”

如果僅僅從滅吳角度來看,鄧艾的安排挺有戰略深度。可是,司馬昭看了鄧艾的信後非常焦慮。《三國演義》寫道:“司馬昭覽畢,深疑鄧艾有自專之心。”於是,司馬昭以曹魏皇帝的名義給鄧艾下詔,加封鄧艾為太尉,但是隻字不提留兵和冊封劉禪的事。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對鄧艾頗為顧慮的司馬昭

批註《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父子在這裡寫了一道批語,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司馬昭的用心:“詔中但封鄧艾,並不提起封劉禪,便是不欲鄧艾專制之意。”與此同時,司馬昭還給鄧艾寫了一封信,告訴鄧艾,他的建議需要進一步研究討論,暫時不要自行實施。

但凡有一點職場敏感性的人,這個時候應該已經感受到來自司馬昭的擔心與不滿了。而鄧艾呢?他可能是驕傲自滿,也可能是盲目自信。在這樣微妙的時期,他居然毫無“猜忌意識”,根本沒把領導的話放在心上,還變本加厲懟了一通。鄧艾桀驁不馴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詔專征,如何阻當?”

本來司馬昭就懷疑你要自己單幹,好言勸你,沒想到你不但不服軟,還越來越硬氣。可想而知,鄧艾的桀驁不馴使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這忌諱可犯大了。《三國演義》說:“時朝中皆言鄧艾必有反意。司馬昭愈加疑忌。”領導有疑心,同事也開始說你壞話,領導就更懷疑了,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裡推嘛。

在職場中,有了“猜忌意識”的敏感性,還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我要說的第二條就是做人千萬要低調,不要居功自傲。這時朝中已經流言四起,司馬昭疑心重重。鄧艾又寫了一封書信,送到了司馬昭手上。


多向領導請示彙報,讓領導隨時掌握自己的動向,防止領導猜忌

翻譯成現代漢語,信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我領兵西征,把蜀國打下來,就應該有隨機應變的權力,方便我真正收付他們。如果光等著國家命令,多浪費時間!古書《春秋》裡說‘官員出去辦事,有利於國家社稷的話,獨斷專行也是可以的。’現在吳國還沒臣服,我們不應該因為拘泥規矩而錯過時機。我申請還是按我說的做的吧。”

司馬昭現在最怕的就是鄧艾在蜀中“自專”。如果鄧艾能從司馬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那應該是告訴司馬昭,我沒有自專,我會早請示晚彙報,一切按領導說的做,請領導放心。可是鄧艾壓根沒有跳出自己的邏輯,不說自己沒有自專,反而和司馬昭大講道理,說“自專”是合法的,是可行的。

毫無疑問,這封信成了鄧艾與司馬昭關係惡化的導火索。《三國》裡描寫司馬昭在讀完信後“大驚”,急急忙忙去找自己的首席謀士賈充商量。注意這個“驚”字,說明司馬昭這個時候已經不僅是懷疑鄧艾了,而是非常害怕鄧艾造反。所以司馬昭問賈充:“鄧艾恃功而驕,任意行事,反形露矣,如之奈何?”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本來有機會活著回到洛陽

日常給人下絆兒的鐘會

鄧艾是真的要謀反嗎?當然不是。鄧艾如果要自專、謀反,他完全不用給司馬昭寫信。後來鍾會誣陷鄧艾謀反,將鄧艾抓了起來,自己跟姜維謀劃割據蜀中,是真正的謀反。鍾會那可是一封信都沒給司馬昭寫。

最後,多向領導請示彙報,讓領導隨時掌握自己的動向,防止領導猜忌,這是第三條。

在這一點上,鄧艾也不是完全沒有意識。滅蜀以後,他不斷給司馬昭寫信,就是在請示與彙報。可是光有個形式沒用,鄧艾做得並不好。在請示彙報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聽話”,至少要讓領導覺得你聽話,領導才不會有“失控”的感覺。鄧艾作為一線開拓性人才,想法挺好,可是卻太急於說服司馬昭,想讓領導按自己的想法走,這堪比玩火。

蜀地偏遠,群山阻隔,本來就很不好控制。從司馬昭的角度來看,下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滅掉吳國,而是蜀地穩定。鄧艾的目標與司馬昭南轅北轍,請示彙報又全是自說自話,完全不考慮領導感受;再加上鄧艾無法左右司馬昭身邊的輿論,本來是好意的請示彙報,最後變成了讓司馬昭大驚失色的示威。走到這一步,基本上已經沒什麼挽回餘地了。

鄧艾的驕橫與不羈終於激怒了司馬昭。在詢問賈充後,司馬昭決定利用鍾會牽制鄧艾。與鄧艾不同,鍾會才是真正想在蜀中“自專”,割據一方的人。姜維又想利用鍾會造反來複國,於是極力慫恿鍾會發動叛亂。姜維與鍾會一拍即合,鄧艾就要倒黴了。

於是,鍾會派人天天到朝堂裡去說鄧艾的壞話,說他“結好蜀人,早晚必反”,朝中文武都信以為真,被嚇得夠嗆。緊接著,他又派人劫走了鄧艾的書信,改成傲慢之辭送給司馬昭。明明是假信,向來聰明的司馬昭完全沒有懷疑,當即大發雷霆,命鍾會抓捕鄧艾。很快,鄧艾父子就被殺了。

可憐鄧艾這個沒有猜忌意識,不懂低調的職場人,雖然善於用兵,是滅蜀的第一功臣,卻落得如此下場。他既沒有光榮犧牲在戰場上,也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而是帶著謀反的罪名,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