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

人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

2020年4月中旬,一張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帳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不少人開始歡呼:“數字人民幣,來啦!”2020年4月16日,Libra第二版白皮書提出重大修訂,增加單一貨幣穩定幣、提高其支付安全性、在Libra法幣儲備池的設計中引入強有力的保護措施。

中美兩國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數字貨幣方面動作頻頻,筆者認為絕非偶然。這是兩國在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領域爭奪話語權和戰略制高點的體現。然而,不管是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還是企業(Facebook)主導的Libra,都離落地應用尚有一段距離。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網傳的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2019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對於人民銀行研發的數字人民幣,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資產,而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因此,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與法定貨幣等值,具有國家信用、法償性,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使用數字貨幣時,不需要網絡、銀行賬號,只要手機裝有DC/EP數字錢包,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被稱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數字貨幣發行時,實行雙層運營模式,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確保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不會引發通貨膨脹。Libra存在諸多缺陷,與央行數字貨幣相比,Libra潛在用戶量極大、遍及全球,涉及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平臺的全體用戶,適合做跨境支付/匯款,同時適合做價值儲藏。擁有以上“優勢”的同時,Libra也面對諸多挑戰:首先是幣值/匯率不穩定;其次是威脅到其他主權國家貨幣和經濟穩定,進而可能引起國際貨幣體系紊亂;第三是與央行相比,Libra協會難以中立;最後是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堪憂。

區塊鏈賦能新基建

央行與Facebook,一個是中國的政府部門,一個是美國的企業,其思維模型不同,管制經驗、責任感等也有差異。Libra遠景極為宏大,但Facebook能力有限、難以承擔類似“央行”的責任;央行數字貨幣(DC/EP)已經研究六年,並在深圳、雄安、蘇州、成都四個試點城市先用工資、補貼等方式推進,循序漸進、準備充分。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雖然沒有正式使用區塊鏈技術,但在底層技術方面應用了智能合約等區塊鏈的核心理念和思維。筆者認為除了數字貨幣,區塊鏈在賦能實體經濟大有可為。正如馬化騰在《產業區塊鏈》一書序言中指出,今天的區塊鏈有望超越比特幣,遠離狂熱的炒作,腳踏實地,從谷底起步,開始攀爬產業互聯網的長坡。特別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中央把加快推進“新基建”提到新的高度。區塊鏈與雲計算、5G(第五代通信技術)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正在有機融合起來,共同構成數字經濟和智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如同工業時代的用電量,未來“用鏈量”也許會與“用雲量”結合在一起,成為數字時代經濟社會的重要指標。

2020年4月22日,人民網官方公眾號刊文,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5.6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的19.7%,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會達到24.3%,數字經濟增速是全球經濟增速的3.5倍。在2025年“新基建”細分產業規模中,區塊鏈將會達到389億元人民幣。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基建”,勢必深刻地影響和重塑我們的經濟組織、金融組織和社會治理模式,並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

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付 饒

作者: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凡“得得號”文章,原創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由投稿人保證,如果稿件因抄襲、作假等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由投稿人本人負責得得號平臺發佈文章,如有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內容,請廣大讀者監督,一經證實,平臺會立即下線。如遇文章內容問題,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