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一個民族,被遷徙至異地,經歷近百年的時間會成什麼樣呢?

在今天的中亞,有35萬朝鮮人,烏茲別克斯坦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3300多萬人口中,朝鮮族近21萬人(中國網《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

這麼多的朝鮮人怎麼會出現在中亞?歷史說起來非常簡單: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1.他們的歷史上,曾存在與中國人闖關東類似的“闖遠東”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等地區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東方網《山東人闖關東,大多去了東北哪個城市落腳?》)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清朝的統治者將東北看成“龍興之地”,而滿人的傾族入關,致使關東人口劇減,土地荒蕪。有土地,不去種植,在作為農耕民族的中華民族這裡似乎行不通,所以,去那裡開拓並實現創富成了很多人當年的夢想。因此,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當地的百姓闖入東北,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遠東(英文:Far East)是西方國家開始向東方擴張時對亞洲最東部地區的通稱,他們以歐洲為中心,把東南歐、非洲東北稱為“近東”,把西亞附近稱為“中東”,把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遠東”一般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但是,朝鮮人闖遠東並不是這樣一個地理概念,僅侷限於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陸上區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使得俄國、朝鮮兩國領土在圖們江口接壤,此時又趕上半島北部災害頻發,於是朝鮮農民做出了闖遠東的無奈選擇。當時的遠東地區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像關東地區承載著中國闖關東人的夢想一樣,這一區域也承載了朝鮮農民的生存和創富夢想。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2. 1937年,他們坐上火車從蘇聯的一端遷到了另一端

據說,最先闖遠東的是一對朝鮮族夫婦,他們私自越過邊境,進入俄境開拓夢想。此後,朝鮮族人開始不斷侵入沙俄的遠東地區。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佔領朝鮮,朝鮮國內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大批朝鮮族人開始越過邊境,尋找安身之處。

因為善於耕作又吃苦耐勞、遵紀守法、便於管理,朝鮮族人很快便受到了俄國的歡迎,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科爾薩科夫在給沙皇的奏摺中說:“朝鮮移民特別勤勞,第一年就收穫了大量糧食。如果多一些朝鮮移民,我們的糧食供應就有保障了。”(潘曉偉、黃定天《1863—1884年俄國境內朝鮮移民問題》,人口學刊2011年第2期)此後,俄國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來到這一區域的朝鮮人達到了數十萬。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朝鮮移民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1937年,有20萬人被強制性遷移到中亞地區進行墾荒。理由是:中亞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同樣需要他們。於是,萬里之遙的大遷徙開始了:他們先坐20公里的汽車,然後又坐4000多公里的火車,幾乎是從蘇聯的一端遷到了另一端。當列車接近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爾馬林州的烏什託別時,開始“播撒”朝鮮族人——每隔一段距離,就放逐一兩千人。當時,安置了朝鮮族人的地區被稱為居民點。後來,朝鮮族人把這些居民點戲稱為“朝鮮族的女兒”,因為在俄語中“點”和“女兒”是諧音。(李廣旭《在烏茲別克斯坦,為啥總被喊作“高麗人”?》看世界 2019年25期 )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朝鮮族人發生關聯的。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3. 會拿朝鮮或韓國簽證去旅行,但還是會回到烏茲別克斯坦

對於朝鮮族人,與其說這是一次大遷徙,還不如說這是一部辛酸的流亡史。到了中亞,因為地域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苦難的經歷同時培養了這些遷徙或流亡者堅強的品格。當中亞的土地向他們敞開懷抱,他們便在這裡紮下了根,世世代代地生存了下來。如今,近百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呢?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首先是語言。近百年時間,母語退化脫落是一種必然,烏茲別克斯坦今日的朝鮮族人已進入第三代、第四代,已經不會朝鮮語,一般講烏語或者俄語。而故鄉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南與北兩個概念,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朝鮮還是韓國,有的人傾向於朝鮮,有的人傾向於韓國。也許正是這個原因,烏茲別克斯坦人將他們稱作Koreys(高麗人)。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其次是飲食。相對而言,烏茲別克斯坦的主食以饢和麵條為主,還有肉類。饢是一種餅,明顯帶著的是遊牧的特色;麵條接近於中國新疆的拉條子,和精緻的麵食相比起來,多少顯得有些粗糙;肉類也類似新疆人的吃法,一般都是大塊大塊地吃,比如手抓,有些粗獷。朝鮮人在烏茲別克斯坦不但保留了本民族對面食精細製作與加工的傳統,同時也使這裡的肉食和蔬菜製作加工更加細膩多樣。比如他們至今還喜歡用大醬缸醃製泡菜,喜歡做朝鮮與韓國的麵食,還將紅蘿蔔切成絲,拌蒜、加醋、添紅椒粉等,來做泡菜的替代品。

最後是宗教。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由130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其中,烏茲別克族佔80%,俄羅斯族佔5.5%,塔吉克族佔4%,哈薩克族佔3%,卡拉卡爾帕克族佔2.5%,韃靼族佔1.5%,吉爾吉斯族佔1%,朝鮮族佔0.7%。此外,還有土庫曼、烏克蘭、維吾爾、亞美尼亞、土耳其、白俄羅斯族等。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朝鮮族人這裡或有極少一部分加入伊斯蘭教,但大多數信奉的是天主教,還有一些人沒有宗教。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里大遷徙

時局的變化已讓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中亞其他國家的朝鮮族人難回祖國,在喜歡去朝鮮和韓國旅行的同時,他們已將中亞當成了自己的“家”,並因為祖先遷徙中亞的經歷而自豪。他們把“心”已經放在了中亞,成了中亞人。正如一位朝鮮族女性說:“我的祖父母來自俄羅斯遠東,而我就在這裡出生。我會拿朝鮮或韓國簽證去旅行,但還是會回到烏茲別克斯坦,因為這裡才是我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