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真的能成功吗?诸葛亮为何反对?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真的能成功吗?诸葛亮为何反对?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陈寿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后人对此也有着不同论断,认为诸葛亮用兵严谨缜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从不冒险,也因此丧失了许多战机。而对诸葛用兵保守的诟病者所依据的实例,最多的就是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划”被诸葛亮否定。那么,这个“子午谷行动”究竟是怎样一个计划呢?诸葛亮又为何反对呢?

这话得从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隆中对》说起。诸葛亮在茅庐中就指出,天下即将鼎足三分,若想创立基业,不能与曹操争天时,也不可与孙权夺地利,当“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蛮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是一套理想化与可行性兼而有之的完整计划,荆州跨益州,二州合力,一步看三步,步步为营。可惜,后来孙、刘失和,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更是在伐吴之战中被陆逊打败。荆州不复可得,而益州疲弊,陷入了“危急存亡之秋”。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变数,也宣告《隆中对》计划基本流产。诸葛亮不得不继承遗志,上《出师表》,率军出祁山而北伐曹魏。按照他自己的构想,魏汉(刘备建都成都仍以大汉自居,史称“季汉”)国力差距太大,魏总览九州之六,汉在诸葛亮精心治理下总算保有一个完整的益州,唯有侵吞雍、凉,蚕食魏国领土,夺取人口资源,缩减两国国力差距才是正道。于是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为疑兵出斜谷,自领大军出祁山,以风卷之势夺取陇右三郡,之后因为失去街亭,粮道被断,首次北伐宣告失败。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真的能成功吗?诸葛亮为何反对?

出师表


在此期间,魏延提出了另一个奇险的计划。先说说魏延这个人,他出身荆州,原本只是一个县尉,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是从行伍积累战功,凭着勇猛胆色一步步升上来的将领,可以说很有骄傲的资本,同时,脾气秉性也跟大多数同僚不太合得来。刘备将曹操赶出汉中后,众人皆以为汉中太守这个重任会落在张飞身上,谁知刘备凭借他一双慧眼,将魏延擢拔为汉中太守,委以重任。魏延感恩戴德的同时,满怀雄心壮志,承诺刘备,“若曹操亲至,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而事实证明,魏延确实是个合格的汉中太守,在任期间,手上没有丢失季汉寸土。

以魏延的将才,以及长期在汉中一带领兵戍卫,应当是对敌军状况与周围地形了如指掌的。他一定是经过反复思量推演,才拟定子午谷奇袭这个计划。

那么再说说子午谷,这是汉中能通往长安的一条山道,位于秦岭山中,崎岖险恶,一半称为“子道”,一半称为“午道”。秦灭,楚汉等群雄割据天下时,韩信曾用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的就是子午谷的栈道,故也称“明出子午,暗度陈仓”,魏延的思路便是来源于此,只需要偏师穿过山谷,可以出奇兵突袭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膏腴子弟,不在话下,只有长安作为旧国都城,不容易攻取,但只是攻占潼关,西可钳制祁山魏军,东可威胁魏都洛阳,收益确实太过诱人。于是,在韩信用兵的基础上,演化为“明出斜谷,暗度子午”。《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曾点评过这个计谋,因而被今世很多人推崇,从而诟病诸葛亮,为魏延不值。

据说西汉时,此处山坡因地震塌陷过,绝了汉水一脉,因此无法从水路运输粮草辎重。到了王莽当政,又整修过山道。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予以否定,此后没人再提,后来魏国大将军曹真曾率军伐蜀,子午谷就是其中一路,因为天降大雨,栈道冲断,无法行军,曹真的大军也被迫撤退。

自古,倚强凌弱可稳而蚕食,以弱搏强需险中求胜,但是在这里我同意诸葛亮的看法,我不认为子午谷计划可以成功。我不怀疑魏延的领兵才能,即便五五分,哪怕三七开,子午谷进兵都值得一试,毕竟高风险就有高回报,若有吴国协助,自然更好。我担心的不是他到不了长安,恰恰是到了长安后怎么办?甚至不担心他打不下长安,更担心他打下长安后怎么办?如果诸葛亮未能如期出祁山或突破斜谷前来会师,魏延这里就是一支孤军了。那么,以我们对司马懿的了解:他奔袭新城诛孟达,显然不按常理出牌;再有,忍受诸葛亮的羞辱而依旧保持高度的冷静与忍耐;最后就是他对曹魏的忠诚度一直是微妙的……他完全会选择拖住诸葛亮主力。即便是大司马曹真,也懂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他一样极有可能拖住诸葛亮会师,使得魏延身陷敌国,成为孤军绝兵。届时魏军再调兵于关中合围,那魏延可就危险了。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真的能成功吗?诸葛亮为何反对?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恩,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并不是说,攻占了长安就等于实现了这个口号。占而不能领,只会成为累赘,所谓“存地不存人,人地两失”。而若攻占潼关,虽可以据险而守,却难以保证补给,仍不得不主动出击。

为什么说魏延没有能力控制长安?因为他手中只有不到一万兵马,如果在奇袭过程中再有伤亡就更加困顿,想如愿在长安就地征粮募兵,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要知道,魏国早在汉末时,就有能臣钟繇、杜畿、张既、赵俨等人在关中河洛一带治理,政绩斐然,声名远播,这里早已有了曹魏的群众基础。民只知生计,不知汉魏之分,所以,魏延作为一介杀伐武夫,想在这里再给降兵百姓洗一遍脑,做“恢复汉室”的政治思想工作,难如登天。最后的结果,只有在等待援军的过程中被魏军逐渐消耗掉。

而韩信定三秦因何能成功?难道是韩信一个人的功劳吗?须知张良前有建言让刘邦烧毁栈道,后有计谋令项羽疲于伐齐,萧何早在鸿门宴之前就将关中一带打理的井井有条,初步恢复了经济秩序,刘邦更是为了争取当地民心,定了“约法三章”——对于刘邦的汉政权,三秦有着充分的群众基础,而反观秦降将章邯,因为背弃了二十万降兵导致后者全部被坑杀,秦人没有人不恨他的,自然支持汉军归来。这才是韩信顺利平定三秦的政治基石啊!

得人心者得天下。三大战役时,群众基础是国共两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战局发生逆转的关键。魏延作为一员战将,从军事范畴上谋划出“子午谷计划”也算难得,但作为一国丞相的诸葛亮,所处在的位置不同,则看的更加高远。

所以,当你腹诽领导不听从你的建议时,不妨多想想他的考量,为啥人家能当领导呢?

最后我想说,季汉最终不能北伐成功,只能说是天命使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