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清代社会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官方教育、科举考试、开馆修书等服务于朝廷的官方文化。一是非官办的民众自觉进行的非官方文化。相应的,清代书法研究分为清代朝廷书法与清代在野书法两个。

清代朝廷书法属于官方文化范畴,在野书法属于非官方文化范畴。官方文化范畴也成为官楷,官楷就是清代朝廷书法应界定为清代朝廷提倡的、官方实用中推行的统一、规范的正楷书。

为什么清朝要有规范的官楷字体?

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主要就是七个方面,其一是,清代朝廷书法的发展背景方面,满清文化和汉文化是不同的,清统治者处于文化弱势,却要对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族实行有效的统治。清初的一系列文治举措,有效地取得了汉族文人的信任,清王朝的正统性在文化和政治上同时得到认同。还原清初社会文化现实,清初朝廷书法审美选择与其他文艺选择一样都是清统治者推行文化政策的结果。

第二个是,清代朝廷书法独特的审美核心,清代帝王书法审美旨尚在于“正宗”,这是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审美核心,这些核心的审美导致清朝会树立书家楷模、御制刻帖,这也是书法发展的一部分,政府的提倡也是重要核心。

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第三方面,就是在清代书法教育传承方面,清代教育体系下的广大士子是朝廷书法最大的书写群体,他们必须按照科举的要求进行书法训练才能入仕,清代官学书法教育、民间私学书法教育、家庭书法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服从于朝廷书法审美定位,所以整个清朝,其实是比较统一的书法审美。

而第四点,则和第三点相联系,就是科举考试时候所用的书法,沿袭历代以书取士观念的历史原因、科举考试模式僵化的客观原因、科场条例严格的制度原因等,究其实质是中央集权下科举考试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

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其五,清代朝廷善书群体方面,清代朝廷书法善书群体研究的意义在于考察善书群体在朝廷书法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进一步揭示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政治动因,反映清代政治制度中“以书入仕”、“以书升迁”的状况。

其六,清代圣旨与碑版制作方面,圣旨与御制碑书法是朝廷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圣旨书法体现朝廷书法文书书写的最高标准,其书风变化与政治制度有着深层次联系;御制碑书法体现朝廷书法的碑版面貌。因为皇帝的圣旨和碑板的制定,是整个皇家的门面,中国人,面子绝对不能丢,所以通过看圣旨也可以看到清朝对书法的重视。

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第七就是有关清代御制修书誊录方面,官方实用是推动朝廷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大规模御制修书在朝廷书法发展中具有推动其转折性发展的坐标性意义。比如,乾隆中后期馆阁体盛行与朝廷重大文治举措——纂修《四库全书》有着密切联系。朝廷将全国大量善书者集中起来缮录《四库全书》,这些誊录在抄书时彼此影响相互学习,共同体现朝廷主张的书写审美观点。

而这本《四库全书》誊录议叙到地方担任府、州、县各级官员,一方面以其自身善书,在履行职责中把代表朝廷书法审美的书写标准推广到地方,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四库全书》誊录议叙的优势及作为“以书入仕”的范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使“馆阁体是入仕敲门砖”的观念深入人心。更是书法影响仕途的重要原因。

清代书法的七个讲究,书法与为官之道紧密相连!

​所以,清代书法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做好书法上面的七点,更是为官之道,也是在官场上面的立身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