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西遊記》,看的都是熱鬧,《西遊》記到底講什麼呢?
有很多人說:西遊記講述了師徒四人去西天求取真經普渡眾生的故事,西遊記是以佛學精神支撐與信仰。
王陽明心學的藝術解讀
任何作者都離不開創作環境,整部西遊記當然是從佛教、道教和儒學,尤其是心學的觀念來解說,《西遊記》實際上是對王陽明心學的藝術解讀。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全書著墨最多的人物是誰呢?顯然不是唐玄奘,是孫悟空。《西遊記》成書於明代中葉,那個時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同時“心學”風行。
孫悟空就是一隻“心猿”
整個《西遊記》裡面,大量提到“心”這個概念。而心學以“求放心”為宗旨,把追求事物外迷惑的放縱不羈之心收回到良知。《西遊記》裡的主角孫悟空,其實就是一隻“心猿”。
“心、猿、意、馬”,猿和馬是一種動物,動物是一種肉體的東西,而心和意是主觀性的東西,是靈的東西,是思想的東西,所以這兩者融合在一起。那麼整篇小說就是寫孫悟空收、放心的那個過程。
三教之所以能夠可以“合一”,全在於心性之學。儒家說:盡心知性,道家說:識心見性;佛家說:明心見性。《西遊記》在儒道釋的解釋上用心良苦,包括儒家的存心養性之學,道家的修心煉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見性之旨。
孫悟空人生三部曲
小說以孫悟空象徵“心猿”以大鬧天宮喻“放心”,以及被壓五行山下喻“定心”,以取經成正果喻“修心”。
我們可以根據孫悟空的成長經歷,分成4個時間線,描述孫悟空的人生三部曲。
- 心之本體:時間跨度是,從他出世到拜師學藝,學到通天徹地的本領為止。
- 放心:時間跨度從其學成歸山開始,這個階段他的良知受到外來物慾矇蔽。從鬧龍宮,鬧地府,官拜弼馬溫,名揚天下,自封齊天大聖,再到到偷蟠桃、偷御酒,大鬧天宮。
- 定心: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500年。
- 修心:保護唐僧團隊,西天取經,這一階段,就是他這顆心不斷的克服心中“私慾”,皈依心之本性,道德完善的過程,最終達到道德完善,修成正果。
心學是“破心中賊”的哲學
心學的基本主旨是“致良知,求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格物致知"。
二郎神的額頭上有一隻天眼,能夠看破各種偽裝。孫悟空不管如何變化,也騙不過這隻天眼。而王陽明通過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所有偏頗邪偽都能夠照得一清二楚,火眼金睛好比王陽明提出的:知善知惡的良知,能夠分清善惡真偽。
我們現在看王陽明的心學,可能覺得“不過爾爾”但是在當時,心學是“破心中賊”的哲學,在客觀上還引發過思想解放。《西遊記》深受其影響,高揚人性光輝大旗,追求解放人自身的精神力量,渴望擺脫社會束縛,追求不受任何轄制的“絕對自由”。
《西遊記》裡面很多妖魔鬼怪都是以道士的形象出現,其實就是暗諷: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長年不理朝政,痴迷於煉丹。
文學藝術就是不受政治影響“破心中賊”,揭露社會陰暗面,反思自己反思社會,才有其永恆價值,而不是一味唱讚歌。在這一點上,四大名著無不如此。才能夠流芳百世,真正體現作品和作者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