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順治起,清代帝王便將百年吉地定在河北,先後修建了清東陵和清西陵。古語道“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認為皇家陵寢關乎江山之盛衰,故而興建奢華陵墓成為定製。除卻帝王,無數的親王勳貴龍子龍孫大部也安葬於河北地界,諸如淹沒在水庫中頗為傳奇的“二十王墳”。這“二十王”說的就是康熙帝第20個兒子胤禕。《清史稿》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就在康熙與皇太子胤礽矛盾激化,諸皇子虎視眈眈覬覦儲位,整個清廷暗流湧動之時,二十阿哥胤禕才剛剛出生。老來得子,令已入垂暮之年的康熙頗為欣喜。
然而彼時康熙忙於與諸子過招,並未太多顧及胤禕。在母親襄嬪的照料下,胤禕年滿6歲即入上書房讀書,他篤愛經史文墨,以致“嗜讀如痴,寒暑無間”,又在景山苦練騎馬射箭,小小的人兒卻能吃苦肯用功,胤禕的刻苦,使得父皇康熙“聞而驚愛”,遂常常召至身邊指點,頻賜衣食。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帝巡幸塞外,特意點名年方11的胤禕隨行。深宮中長大的胤禕第一次領略塞外風光,他終日不離馬鞍,與父兄逐獵於草原。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禕逐漸窺視到皇家父子親族間的紛爭,他排行末,無心其他,更不願結交勢大的皇兄,秉性愈發率直。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胤禕才更為得到父皇的鐘愛,截止康熙六十一年,每每出宮巡狩,康熙都要將胤禕帶在身邊,這也成為父子兩人間彌足珍貴的回憶。康熙崩逝後四哥雍正繼位,胤禕因年齡小並未得到注意,直到雍正四年,年滿20歲的他才被加封為貝勒。然而胤禕似乎對四哥並不心悅誠服,而且也不太在乎祿位,竟然連連抗旨不遵。雍正十二年,雍正下旨命胤禕前往皇陵祭祀,胤禕臥床於府邸中,稱病不出,四哥雍正未於其計較。數月後之後,再派其祭祀,不知為何,胤禕又以身染病痛為由拒不受命,這下徹底惹惱了雍正,爵位竟被連降三級。
兄弟倆不知為何暗暗較勁,但一年之後雍正就去世了,因為胤禕曾抗旨不遵,他還被禁止到乾清宮叩拜雍正的靈柩。對於這位率性而為的小叔,乾隆也頗為不喜,故而一登基,就一道聖旨將皇叔胤禕斥去守雍正的泰陵。胤禕的餘生都在皇陵中度過,他倒盡心盡責,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二十年,胤禕20年的光陰都耗在了皇陵,死後也只留下了兩子兩女。胤禕的陵墓坐落在河北易縣10公里開外的黃蒿村,當地縣誌記載,這處王爺墓雖規模不是很大,卻也十分精美,整座墓地掩映在樹林中,有高大的碑樓享殿。此外胤禕墓地處荒僻,故而200年來保存完好,直到1959年。
1959年,易縣黃蒿村一代要修建黃蒿水庫,二十阿哥胤禕墓正好處於湖區位置,就在即將被大水淹沒的前夕,有人惦記上了這座王爺墓。附近村裡有盜墓賊趁著深夜,炸開了墓室地宮,盜走了墓內隨葬。當地村民傳說地宮的石門是漢白玉的,非常精美,並未被炸燬,各種鎏金獅子頭等藏寶傳說也接踵而至。隨後水庫大水洶湧而至,淹沒了整個墓地。當考古專家趕到時,胤禕墓早已經無影無蹤,人們雖多次尋訪但均因水勢太大,而未能找到地宮精確位置。如此又過去了40餘年,因乾旱水庫迎來枯水季節,黃蒿水庫中忽然浮現出了一處淤泥灘,上面還有不少枯死的樹木,考古專家獲悉立即前往勘測。
經過仔細勘測,這處枯樹林泥灘正是胤禕墓所在,地宮就埋藏在正下方,專家不禁感慨“終於找到了”。然而墓內情形並不樂觀,專家推測,胤禕墓被盜屬實的話,地宮被炸開又經過數十年的浸泡,內中恐怕已經灌滿了淤泥,想要實施發掘十分困難。而且當時被盜情形難以預測,墓室有沒有被盜空仍屬未知。
如此種種,令考古專家懷疑胤禕墓的價值,進而勘測後,並未直接展開發掘。畢竟在當時,水下考古對技術條件的要求很高,挖掘受限制,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價值巨大的墓葬,通常不會耗費人力物力發掘,胤禕墓就此得以保存原狀。不過對考古界來說,明確一座王陵所在也是極具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