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老爺沒有為婺州人民做過什麼

(舊作於2010.10.4.)

中秋剛過,重陽節又將來臨。這些天,村裡人為三十六年一度供奉胡公神像事宜忙個不休,一切如火如荼的正在進行。年長的人講:歷代常有見證,胡公座落在哪個村,那個村的作置就會很好,事事順順流流。所以,村民的興奮心情不言而喻,每個人的美好願望,彷彿在神像到來之後,都能夠一一實現。

胡公之所以受到浙東人民的愛戴,傳說是因為胡公曾經上奏朝廷而免除了婺州人民的身丁錢。身丁錢是一種賦稅,男子年二十成丁,每年每戶按丁交納錢米或絹,此制自漢代開始,歷代相沿,稱名各異,賦額不一,宋沿襲之,稱身丁錢或丁錢。南宋以來,婺州各地百姓感胡公功德,祭祀不斷。而元代史學家義烏人黃溍在德勝巖(稠巖)胡公廟建成時,寫的《赫靈廟記》中提出質疑說:“···魏國韓公所修《宋實錄》,而文正範公所撰公墓誌,論次尤悉···若郡志言公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被其賜,而為之立廟,則傳與墓誌皆無所登載,姑俟博治之君子而考質焉。”


胡公老爺沒有為婺州人民做過什麼

浙江義烏後宅德勝巖胡公廟


據史載:胡則(公元963—1039年),字子正,永康胡庫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考取進士,補許州許田尉;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調任憲州錄事參軍;時靈、夏擾境,太宗問以邊策,對答稱旨,升秘書省著作佐郎、籤書貝州觀察判官;朝廷命胡則使河北道查省冗役,省冗役10餘萬,民得休養生息,升著作丞,知潯州,繼以太常博士提舉兩浙榷茶,兼知睦州;母卒去職,喪服除,起為溫州知州,後提舉江南路銀銅場鑄錢監,調任江淮制置發運使,升尚書戶部員外郎;會真宗奉祀景亳,供給無缺,擢三司度支副使,後任廣西路轉運使;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復任發運使,累升至太常少卿;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因丁謂治罪受牽連,降知信州,後改知福州,又以右諫議大夫知杭州,繼知永興軍,領河北都轉運使,以給事中代理三司使;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因事(假官舟販鹽,以其子為名祈買酒場《宋史·胡則傳》)被劾,降謫陳州;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八月,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加封兵部侍郎致仕,定居杭州,卒葬龍井獅峰山麓。


胡公老爺沒有為婺州人民做過什麼

浙江永康方巖景區


胡公老爺沒有為婺州人民做過什麼

浙江永康方巖胡公廟


《宋史》:“明道元年三月,除婺、秀丁身錢。”,宋人趙善括所著《應齋雜著》稱:“兩浙稅之重……丁謂為相,蘇秀獲免;胡則在朝,衢婺遂蠲。”胡則曾寫《奏免衢婺身丁錢》一詩,詩曰:“六十年來見弊由,仰蒙龍敕降南州。丁錢永免無拘束,苗來常宜有限收。青嶂瀑泉呼萬歲,碧天星月照千秋。臣今未恨生身晚,長喜王民紹見休。”

   很明顯的一點是,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宣佈免徵全國所有地區的身丁錢起,到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三月止的21年中,儘管婺州地區沒有遵從中央的決定,但胡則作為朝廷的一名中高級官員,應該很清楚朝廷頒佈的法令;而明道元年三月,胡則還在被貶的知陳州任上,時范仲淹任陳州通判;胡則又屢任浙江各州,不可能不知道家鄉百姓生計的事實;且其常懷惠民用心,生性果敢,為什麼還要等法令宣佈後過了21年才上奏事實求免蠲丁稅?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朱海濱《民間信仰的地域性》說:“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兩浙路轉運司上奏了這一事實,於是朝廷再次發文免除兩地的身丁錢,從此婺州便絕此俗。此事原本與胡則沒有任何瓜葛,但在胡則去世後,婺州卻出現了由於胡則的上奏,朝廷下令永遠免除當地身丁錢的傳說。婺州民眾為了紀念這位曾經身居要職的同鄉,在其生前勵學過的永康方巖山廣慈寺建立了祠廟,於是胡則信仰得以產生。北宋中期以來,一些原本有徵收身丁錢習俗的地區,陸續恢復了該項稅收。在這樣的背景下,奏免衢婺民身丁錢傳說,便成為婺州民眾抵制地方政府重新徵收身丁錢的武器,於是胡則信仰愈來愈盛。”

說胡公上奏免稅的事,最早出現在胡廷直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所撰的《赫靈詞記》中,自稱為胡則四世孫的胡廷直說:“始公被天子知遇,申命進秩,乃奏免衢婺身丁錢,到於今受其賜。”

作為胡則的故交好友,范仲淹在其死後,於《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銘》中羅列了胡則的所有政績,刻意讚揚胡則,卻沒有一件政績與浙江相關。據此基本可以斷定,胡則並沒有為家鄉父老做過多少好事,奏免丁錢的事也無從談起。

成於宋寧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的《嘉泰會稽志》說:“廟初未有封爵,永康之民因宣和中,封方巖神為佑順侯,牽合以為胡侍郎,凡婺州境內皆以佑順為名,故嵊亦承誤焉。”這說明一個事實,宋徽宗宣和年間,封方巖山神為“佑順侯”,並沒有特指山神為胡則。


胡公老爺沒有為婺州人民做過什麼

浙江永康方巖胡公塑像


而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永康士人聯名上奏,要求朝廷承認“佑順侯”為胡則神的封號,高宗皇帝才重新下令確認,另加賜“赫靈”廟額。胡廷直也說:“繼而合邑之士狀於有司,廷直於公為子孫也,詎宜緘嘿,是詳述始末,力請正名。”

正是有了宋高宗的正名鋪墊,後歷代帝皇也多次進爵更號,直至明代太祖朱元璋敕封為“顯應正惠忠佑福德齊天大帝”,胡公神名在浙東乃至整個浙江逐漸深入民心,婦孺皆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