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歡迎關注:小新品歷史,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回顧中日甲午戰爭的黃海大戰中,當我們看到:鄧世昌指揮全艦官兵,駕駛身受重傷的“致遠”號衝向日本艦隊,卻不幸遭敵艦擊沉;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此時隨從劉忠送來救生圈,附近的魚雷艇也前來救援,甚至鄧將軍的愛犬都銜著他的髮辮想要救主,然而,這些都被鄧將軍一一拒絕,情願自沉,去實現自己與艦供存亡的誓言,也不願苟活下去。

我們不禁會疑問,為什麼身為北洋艦隊艦長的鄧世昌會這麼想不開?一時的失利並不代表以後沒有勝利的機會,明明可以活下去、繼續戰鬥,卻偏偏要選擇殉國,這不是放棄國家、放棄人民嗎?當然不是,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鄧世昌

清政府的政治腐敗。

北洋艦隊的創始者和統帥李鴻章曾經說過“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這句話直接道出了清朝必敗的原因。戰爭初期,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多次向高層要求尋敵決戰,而清廷高層極力避戰,導致戰機一拖再拖,北洋艦隊從主動變成被動。當時7000多人的日軍混成旅團等多個部隊分批逐漸開進朝鮮,而清政府坐井觀天認為日本沒能力發動侵略戰爭,甚至都不派出細作探聽虛實。發生豐島海戰後,清廷仍然堅持消極防禦,只是想避戰保船,沒有制定應對戰爭的完備計劃,以致日本毫不費力就得到黃海的制海權。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李鴻章

而且,每次大戰都有官員帶頭逃跑。像黃海海戰中,“廣丙”號艦長看到“平遠”號被敵炮擊中被迫撤退,他也跟著跑了。而威海海戰中,威海營務處的提調牛旭昺,更是夥同北洋海軍副提督馬格祿唆使海軍士兵叛變投敵。

當時的後勤部門甚至用鋸屑或沙子來冒充炮彈的彈藥,導致各艘戰艦常常面臨有炮無彈的尷尬場面。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黃海海戰

清朝的近代工業落後。

清朝末期,當局意圖力挽狂瀾而靠外國人去打造的北洋艦隊,雖然一時領先亞洲,其實也就是曇花一現而已;由於沒有近代化的工業基礎,導致戰艦的技術更替無法持續進行。而日本則完全不同,明治維新後,其近代工業快速發展,在甲午戰爭時期已經超過清朝。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明治維新

海軍綜合水平落後。

1.日本艦隊總噸位4000萬噸,而北洋艦隊3500萬噸;

2.日本戰艦平均艦齡5.4年,北洋是9.4年;

3.日本戰艦最高航速22.5節,平均17節;北洋最高18節,平均15節;

4.日本艦隊速射炮192門,北洋27門;

5.北洋艦隊的裝甲厚度較大,防護能力優於日本;

從這5點可以看到,北洋艦隊的戰艦已經老化,機動性能處於劣勢,在炮火的威力上也遜色於日本。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北洋艦隊

所以,鄧世昌將軍以死明志,正是要身先士卒,激勵更多愛國人士奮發圖強,從而改變國家政府腐敗落後的面貌。而丁汝昌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當彈盡糧絕之時,選擇服毒自盡。

甲午戰爭中,為什麼鄧世昌和丁汝昌都選擇自殺殉國?

丁汝昌

您怎麼看?歡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