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號召,義不容辭

編者按:由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粉畫藝委會發起並創作的大型抗疫主題作品——《召喚》日前在中華藝術宮隆重亮相,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積極評價。作品高2.2米,寬18米。這是國內目前最大尺幅的抗疫主題美術創作,共20位美術家傾力參與,在近兩週的時間內創造了上海美術界的多個“第一”,本文通過全部主創人員的敘述還原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以饗讀者。

劉亞平:

2020年3月20 日,當我們這支20人組成的創作團隊在美協創作中心集中開會的時候,我心裡終於有點底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著手細化初稿的方案。在此之前,我很多天都睡不踏實。面對這樣規模的創作,最重要的就是迅速組建一支有戰鬥力的創作團隊並迅速確定創作初稿。為了確保創作質量和創作速度,我們在組建創作團隊時,就充分考慮了老中青各個年齡層次的美術家,以求通力合作、各展所長。可以說,這次《召喚》的創作對全體主創人員都是一次大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的創作團隊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交上了一份無愧於上海美術界的答卷。

平龍:

新年伊始,疫情的嚴峻氣氛漸濃,如空氣般彌散在全社會,封城、封村、封路,人們閉門禁足抵禦病毒……。與此同時,卻有一批批抗疫英雄不顧危險,告別親人,逆行武漢,馳援湖北。至暗時刻,光明何等可貴,危難來臨,方見脊樑與擔當。“召喚”終於傳來,20位上海畫家接受了18米巨幅作品《召喚》的集體創作任務。從接受“召喚”進入前期策劃到中華宮主牆面安裝完畢,總共約十幾天的時間,而真正繪製實際只有10天。這10天壓力很大,由於時間緊,工作量大,我們只好邊設計邊施工,在繪製中不斷補充素材、深化調整。特別是創作組“總導演”劉亞平老師,經常是處於忙得團團轉狀態,隨著繪製逐漸深入,大家群策群力、各施所長,硬是將眾多不同時空、不同人物用不同畫法融合成一張完整作品。當然也有很多方面值得總結,如小稿階段略顯倉促,事先如在草圖上安排好結構色彩,謀定而動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微觀變化在巨幅作品中不易體現,大架構就必須更加強調。無論如何,這次的創作過程對藝術家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們按時交卷了,傳遞了我們的一份力量。

柳毅:

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的美術工作者一直很揪心,我個人在這段隔離的生活中,身在上海,心繫武漢,也時時關注各地的抗疫信息。就在抗擊新冠肺炎進入關鍵時期之際,上海美協組織策劃了大型主題畫《召喚》的創作並希望上海水彩界的畫家集體承擔起這一任務,我感到這正是藝術家應盡責任的時刻,於是欣然接受“召喚”。這幅18米長的作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我們第一組的畫面中有醫護人員、志願者、普通民眾、里弄幹部和快遞小哥等,反映人民在面臨疫情時所表現出來的頑強和堅定。在創作初期,楊豔、王珺和張曉霞三位年輕畫家根據安排蒐集了大量的圖片素材並處理和統合成基本的構圖,楊宏富老師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連貫銜接,串聯成生動、典型的抗疫場景,形象地表現出了“召喚”主題。由於參與創作的作者以上海的水彩畫家為主,而這次的主題創作卻是以丙烯顏料作為繪畫媒介的,好在我們都能很快適應、同心協作,不斷完善。作品《召喚》目前在中華藝術宮和其他許多作品一起如期展出,得到了社會各界包括國內外媒體的肯定,彰顯了中國人民面對疫情時堅強不屈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上海水彩畫界關注現實生活、積極投入現實題材創作的成果。

▲滑動查看效果草圖

楊宏富:

這次受上海美協水彩粉畫藝委會的邀請,我參與到抗擊新冠肺炎主題畫的創作中,一不小心成了“援鄂”畫家,感到無尚榮光。我是連環畫作者,所以在開始階段受委託根據電腦設計稿整理繪製同比例縮小版的黑白小稿。在繪製小稿的兩天裡我都是畫到深夜,第二天早晨5時不到即起床繼續工作。與此同時,我和群裡畫家保持聯繫,請他們同步找資料,拍照片,補充素材,充實稿子。作為連環畫家在這次創作中能和水彩畫家密切合作,發揮作用並讓我擔任第二小組組長,我格外高興。由於這幅創作是大型色彩丙烯畫,藝術表現的轉換難度不言而喻。幸虧我有過二十多年的電影海報繪製經歷,比較熟悉水粉和丙烯材料,加上各位畫家的傾心創作,各顯神通,我也邊畫邊學,收穫很多。感謝美協提供的這個平臺,一聲召喚,畫家們都願意不計報酬,無私奉獻。大家以能參與為榮,為了畫面整體,合力抱團,融為一體,讓我這個水彩畫圈外的人看在眼裡,服在心底。

王冠英:

在疫情還沒有完全解除的情況下,美協一發號召,大家即刻響應,全身心投入到此次創作中去。這件作品的中間部分主要表現的是奮不顧身、逆行援鄂醫生們工作的場景,我承擔的又是這組畫面的中心部分,充分感覺到了協會和水彩畫藝委會對我的信任。經過幾易其稿,從一開始對醫生們工作狀態的如實表現,到後面變成醫護們托起象徵生命的女孩的一組人物組合,使畫面在表達精神維度上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這組人物形象表現了疫情前線醫生和護士們無畏犧牲和忘我奉獻的英雄形象,是抗擊疫情的希望與力量。從反覆討論、繪製修改到最後的定稿,這十來天創作期間的甘苦,只有參與的畫家們自知。在劉亞平老師和平龍老師的努力協調下,終於達到了相對的統一和諧,完成了美協託付的重任。“召喚”是我們抗擊疫情的號角,也體現出我們團結在一起戰勝疫情的決心,我為能參與這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巨幅作品創作而自豪。

姚爾暢:

我雖然有過幾次參加大型歷史畫集體創作的經歷,但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這樣緊急倉促的主題創作還是第一次。幸好美協及水彩粉畫藝委會從開始明確任務到前期策劃,從內容梳理到資料收集,從正稿繪製到後期調整的各個環節,都組織得有條不紊,十分出色。就自己而言,受邀配合參與部分工作責無旁貸,尤其作為一個援鄂醫療隊員的家屬來說更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次創作也是一次對水彩畫,或者說水性媒介材料表現特性的重新認識。雖然是在畫布上使用丙烯材料,但主要作者都是水彩畫家,無論思維方式還是作畫習慣都離不開水彩技法。傳統水彩畫透明、輕快、流暢,一般來說不盡適合眾多人物為主的巨幅重大題材創作。這次實踐無疑對水性繪畫媒介的拓展做了有益的探索,或許對今後水彩畫形式和語言的多樣化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儘管在畫面整體協調、人物塑造和細節處理方面都還有改進空間,但是能在短期內突擊完成這樣宏大敘事性質的項目並取得較好效果,某種程度也上創造了上海美術創作的一個紀錄。這次和水彩畫家們一起作畫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深有感觸。這支臨時"別動隊"將強兵精,不僅召之即來、來之能戰,而且與來自“友軍”的援兵——連環畫家和油畫家協同默契,速戰速決,完成了“戰疫”任務。由此可見中國近代水彩畫發源地的“水軍”戰鬥力實實在在,一點也不“水”。

陳偉中:

此次抗疫畫展主題作品的創作不是一次普通的創作任務,確實更像一場戰役,要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畫出如此巨幅的創作,實屬不易,體會頗深,收穫甚豐。以下幾點是我的個人感受。  一是主題鮮明,定位準確。正如劉亞平所說,這次畫展是一次藝術家對抗疫精神的歌頌,要用藝術手段表達對人民群眾堅忍的大愛和對醫務人員逆行的禮讚,更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作品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二是分工合作,服從大局。此畫高度2.2米、長度18米,為架上繪畫所罕見,根據實際情況分為三大塊,人員也分為三組。我所在的第三組和大家一樣首先服從大局,在定下正稿後,認真放大,努力使光色調子統一,疏密有致地刻畫,再反覆調整,增添氣氛。三是互敬互學,攜手共創。20位畫家在創作中相互往一個主基調上靠攏,各自的個性和藝術語言都統一到大局中去,不斷強化畫面效果。大家白天在現場奮力創作,深夜還在微信群裡不停探討,攻克創作難關。通過這次活動,我很珍惜這次由藝術合作而結下的友情,也感慨這難得的相互學習的良機,更感懷在這危難時刻,藝術家與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的力量。

請橫屏觀賞高清作品

池振明: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荊楚大地,華夏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馳援武漢,特別是醫務工作者更是衝在了抗疫的第一線,這種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的大愛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召喚”創作組的一聲召喚給我提供了機會。我負責左側一組畫面中間部分的繪製,主要表現的是疫情爆發初始階段、醫務人員快速搶運救治病人的場景。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通過作品把生命至上的崇高人性光輝再現出來,突出白衣戰士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在創作中力爭體現出一個“快”字。把醫務人員與時間賽跑的形象展現在畫面中;在畫面處理上,我力爭協調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使整幅作品變得更加豐滿。儘管我已將近二十多年沒有用丙烯作畫了,有些生疏,但顯然丙烯在表現強度和大尺幅畫面塑造方面更有優勢。我深深體會到:藝術創作要有真情流露,材料與技法必須服從主題思想,一切要從畫面的整體需要出發。

傅鋼:

當聽到上海美協要組織創作《召喚》時,我作為一名美協會員立即響應召喚。這次創作規模大、時間緊、人數多,的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好在這次創作主題十分鮮明,且合作者之間又互相熟悉,所以大家配合得比較默契。這種大型創作的前期構思、畫面組織、小稿設計都極為關鍵。策劃班子和參與的幾個年輕畫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為個體的參與者,我們主要是根據總體要求塑造具體形象,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與整個畫面協調。那麼大的畫面,那麼多的人共同創作,難免有不統一之處,這需要相互磨合。所以最後還需要有人統籌調整,從而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我之前較多從事風景畫創作,通過此次經歷也勾起了我人物畫創作的慾望。

李利民:

參加《召喚》這樣規模的集體創作是我藝術生涯中的首次。大型集體創作是在一個大空間中,不同於畫家個人的小天地,不能拘泥於個體語言而使局部孤立存在, 要時刻考慮到周圍以及背景之間呼應的整體關係,不論造型、敘事、色調等都需從個體調整為集體的格局意識。我們第三組在組長平龍的協調下,圍繞主題對人物造型與敘事性的細節下了一番功夫,為了讓畫面的圖像語言避免海報、廣告和招貼畫感,在素材採集之後對素描稿進行了反覆調整,儘量把各個人物、建築和器械的細節具體化,避免粗糙空洞之感。我們雖然有分工,但又不分家。平龍從黑白灰及大處把控整體畫面的關係;我與王偉民相互協作塑造主要人物並連接第二組畫面;陳偉中、陸翠玲從大背景深入穿插,奚賽聯負責右側一組人物的刻畫, 張曉霞盡心盡責,隨時提供資料保障。十來天的時間雖然短,但收穫很多,作為畫家,經驗和教條可能會是創作中最大的阻礙,面對變化, 可以嘗試突破慣常的想法和思路。作為集體創作中的個體,一定是在統籌的前提下,從畫面大關係、大框架上去思考,面對抗疫大局,我們的民族不也是如此嗎?正所謂“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李偉:

全國的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先行,各行各業緊隨其後,我們畫家也不甘落後。連日來,眾多藝術家都用畫筆迅速投入到疫情阻擊戰之中。我為能參加這次主題作品的繪製而深感榮幸。上海20位畫家合作一件作品大概也是首次,參加繪畫的老中青三代畫家群策群力,既發揮了各自的藝術長處,又為了畫面協調一致,做出了很多顧全大局的修改和統一。經過共同奮戰的十餘天,我們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第一組

局部

畫面左面部分,是一組以快遞小哥社區大姐和志願者等等百姓組合的人物。最開始按照分工畫的時候,畫家們可能都想著面面俱到,合到一個整體的時候,畫面就顯得散,那種節奏感沒有了,有的形體關係在整體佈局裡可能和其他部分銜接不起來。這就需要從大關係上面去調整。這樣的情況在最開始的時候,三個組都經常碰到,而大家就是在合作的同時,互相不斷地去發現問題,指出問題,及時調整。

梁鋼:

參加《召喚》的集體創作是我從事水彩畫以來首次,使命召喚,不可怠慢。我被分在第二組,為醫護人員造像。我擅長水彩畫。用丙烯顏料在油畫布上作畫倒是頭一次,嚴格來說這是一次跨界創作。畫水彩通常先從淡色始、這是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所以這次作畫時常被慣性所幹擾,效果不甚理想。水彩畫本體語言是水與彩的交融,儘管丙烯顏料也以水為媒介,但在油畫布上是無法體現紙上所呈現的效果。丙烯畫更多的是要往油畫方面靠,水彩畫以留飛白來喚起畫面的靈動,丙烯則不行,留了白感覺沒完成。為了克服這些難點,大家相互探討,打破了不少水彩畫的束縛,終於呈現出逆行者們的英勇姿態。古人云:“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如我,繪在心,無私畫更真;用心繪,技弱畫更純。上海的“水彩人”正是用這樣的精神來謳歌我們心中的抗疫英雄。

陸翠玲:

每天我們都能從不同的媒體上了解到不同地區的疫情狀況,戰鬥在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中許多感人的畫面、不平凡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並激發自己用繪畫語言表現抗擊疫情的強烈願望,為此我在自己的工作室裡畫了許多小稿。當接到需要許多畫家共同一起完成反映抗疫戰鬥的鉅作時,一種使命感和創作衝動促使我毫不猶豫地加入到這個團隊中。為了能讓每一個參與創作的同仁能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負責這次創作的劉亞平老師根據各個畫家的特點,不斷地和大家探討畫面的構成、色彩、表現等,通過這次集體創作讓我學到了許多。

羅陵君:

我所在的第一組,畫面的內容是表現疫情時期普通百姓和志願者的工作場景。畫面中有把病人轉移到醫院的醫護人員、有為醫生送餐的快遞小哥、還有熱成像監控儀下接受體溫檢測的普通市民。我所畫的是其中兩位正在消毒的人員,一開始我想用比較寫意的方法來畫,人物平面化處理,造型稍微誇張一些,但後來發現與整體風格不協調,我馬上加以調整並請一起創作的老師來出謀劃策,力求把形象塑造好。由於畫面左邊需要增加一些比較“硬”的線條結構,為此還增加了一輛登機時用的樓梯車來解決了畫面較“空”的問題。短短几天時間,我從各位前輩這裡學習到很多。集體創作,不像平時自己畫畫,不僅僅要造型、色彩準確,更重要的是把握大的畫面關係,並是自己的創作與整體融合在一起。

王珺:

我在前期參與過程中主要是配合老師們的想法協助收集素材,利用多媒體軟件製作多種畫面效果供老師們參考。繪製過程中,畫面的野草效果是我和老師們一起經過多次嘗試加上去的。在創作小稿中構思的本是向前伸展的平地,但在正稿上色後地面顯得有些空洞。劉老師提出是否可以畫一些菊花,我則建議可以嘗試畫野草。野草雖不起眼,但代表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倔強得讓人肅然起敬的生命力。第二組前景中的“人工肺”也是我負責繪製的,我努力將其畫得更加的真實從而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儘量使用乾淨利落的筆觸表現出高科技醫療器械的感覺,一根根電線和管道使畫面更顯真實。這是我繪畫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經歷。

第二組

局部

中間部分的人物安排,是一組醫護人物。因為左邊右邊畫面部分的人物都有較強的動態,劉亞平說,考慮這一組作為畫面的中心,塑造的是主體群像,是一個救護生命蘊含力量感的群體人物的組合!設想就是儘量以靜態為好,不宜動感太大,能把人物高低、疏密、前後錯落的組合關係安排到位就好。這組中心人物的塑造很好地抓住了前期設定的感覺,也基本穩住了畫面的中心部位。

王偉民:

2020年必定是難忘的一年,我懷著對逆行者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與到《召喚》的創作中來。接到任務的第二天,我們第三組全體畫家就開始深入生活,在楊浦區建設工地周邊奔走,尋找生活中的“火神山建設者”的創作素材和典型形象。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平龍老師進行了繪畫分工,我和李利民用了兩天的時間,根據照片再細化,創作出小稿,隨後大家進行了認真討論,反覆推敲。由於這一步做得比較細,正稿繪製得以順利開展。在繪畫過程中,大家取長補短,相互交流,提前兩天完成了任務。

奚賽聯: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國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讓原本歡樂的春節變得冷清,熱鬧的城市變得安靜。面對疫情,廣大醫務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逆行奔赴前線。應上海美協和美協水彩粉畫藝委會之邀,我參加了這次創作活動。在這幅反映抗擊疫情的大作品中,有相當比重是表現抗疫過程中社會方方面面普通人的無私奉獻,我負責的部分就是表現市民百姓在這場疫情中的事蹟。作畫時,我也和大家一樣從熟悉的水彩表現語言調整到用丙烯媒介來表現,通過集體協作,反覆推敲和調整,圓滿完成了這次特殊任務。

第三組

局部

右面畫幅部分,按照原來的構圖,畫面是撐得比較飽滿的,畫也比較完整。一開始這個小組為了畫的好看,直接縮小了器械的比例,畫的比較完整,但這些部分的物體雖然完整好看,但整個畫面的力量感卻被嚴重削弱。後來馬上調整後,加強了形體的分量感覺。這個畫面又用水彩積色法處理出了需要在整個壓抑的背景下顯現希望的亮色!現在這個部分的疏密關係和色彩處理在畫面整體關係上還是做得比較有亮點的。

徐君華:

面對召喚,參與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和擔當。當看到現場豎起的2.2米高,18米長的巨型畫布,立即感覺到任務的艱鉅性,這必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創作經歷和艱鉅挑戰。畫面上100多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分佈在不同位置和層面,必然要有主次和虛實之分。我分工的一部分背景人群在畫面上必須服從大局,不能過於突出。我認識到只有服從畫面整體效果,每個人所畫的局部才會有存在價值。根據整體畫面的推進,某些局部會推倒重來,或是忍痛放棄較為滿意的細節。這次的創作經歷為我今後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楊豔:

第一次和那麼多前輩和老師們一起畫那麼大的畫,內心非常激動。我參與了從收集素材、集體討論、中期繪製和後期修改,直到最後在展出現場調整的全過程。與我平時的創作不同,這樣的大作品讓我體會最深的是“碰撞”與“磨合”。畫面的三部分內容與各自人物關係如何安排?連接起來的畫面如何協調?色調如何既有變化而又不失整體?特別是作品移至中華藝術宮後,發現還有需要調整的地方,那就是將三張畫連在一起的那股“氣”。平龍老師用大量的暖色進行貫穿,“氣”的走勢一下子串聯了起來。我畫的那組熱感應人物形象,畫了幾次都不滿意。老師們鼓勵我“不要看局部”,“畫面中需要這麼純的亮色”,“整體看的話這樣的純色一點也不孤立”。經過反覆修改,終於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為了更生動地表現人物形象,我還穿上防護服當起了模特,協助拍攝人物造型。穿上防護服的那幾分鐘,霧氣一下子就佈滿了面罩,這才深深感受到一線醫護人員的艱辛,也更多了一份敬佩。這短短的10天,各位前輩齊心協力、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也讓我感動,作為後輩的我看在眼中,記在心裡,受益良多。

張曉霞:

我主要參與了創作的前期準備工作,劉亞平老師提出 :“表現抗疫一線的工作者,要注意體現‘小人物’。”於是我沿著這個思路尋找素材,分類並篩選,最後在電腦上按照畫面比例組合素材。創作時間緊迫且要趕在畫家們入場前拿出較為明確的方案,劉亞平老師有時深夜12點還會耐心回覆修改意見,早上7點不到又發來一條內容。這種激情和狀態深深感染了我。在檢索資料時,我也看到了許多感人的“小事件”和“平凡人”,比如一位父親送別護士女兒援鄂,他說:“恨無男兒承祖志,幸有愛女學木蘭。”一時使得我潸然淚下。感謝這次創作機會讓我體會了這些深沉的情感,最可愛的“好兒女”啊,讓我們用深情的筆將你們畫下。

劉亞平:

要在短短十來天完成這件18米長的大作品,有這麼多的人物和場景需要處理,非常不容易,非常辛苦。這都要歸功於大家的全力以赴,傾情合作和美協最後的質量把關。通過這次創作表明我們這支隊伍是拉得出來、能擔當的。儘管領導和觀眾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和肯定,也能寬容由於時間緊迫帶來的不足,不過作為作者,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要總結經驗,在更大的空間和視野下尋求新的提高。在此要感謝美協對創作全過程的全力支持和嚴格把關。特別要感謝響應召喚、全力付出的各位畫家。

上海文聯及美協領導與藝術家合影

“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

攝影主題展”

4月8日至5月8日在中華藝術宮免費開展。

團體觀眾去現場觀展需要提前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