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懶”,而是“怕”

和許多作家一樣,我是拖延症的超級專家。當我應該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我卻會坐在那裡看一些毫無意義的政治訪談或者YouTube上的拳擊比賽集錦。我感覺到自己有點瘋狂——我對自己說:你需要工作,別再拖了!


按照傳統思維,我和其他拖延症患者一樣,都有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按照這種觀點,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我的工作要花多長時間,我也沒能注意到我在其他事情上浪費了多少時間。如果我能更好地管理我自己的時間,我將停止拖延,立馬開始做我的工作。


拖延症不是“懶”,而是“怕”


然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的蒂姆·皮切爾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弗斯基亞·西羅斯等專家提出,拖延是情緒管理的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我們越拖延,感覺就越糟糕,可能要做的事情太無聊,或者太困難,或者我們擔心自己做不好,為了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我們開始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上網衝浪。


這種關於拖延症的新觀點正在為戒掉拖延症提供新方法,甚至可以幫助人們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皮切爾表示:“任何形式的自我改變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總是進兩步退一步的,儘管如此,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學會擺脫拖延。”


21世紀初,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這是首批研究人們拖延症背後隱藏情感的研究之一。首先,研究人員讓人們感覺糟糕(通過讓他們讀悲傷的故事),這增加了他們去玩拼圖或電子遊戲的拖延傾向,而不是為即將到來的智力測試做準備。該團隊隨後的研究表明,

情緒低落才會增加人們拖延的風險。一項研究使用“情緒凍結蠟燭”來欺騙一些志願者,讓他們以為自己的低落情緒被凍結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拖延。


拖延症的情緒調節理論有其直觀意義。對於我來說,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我的工作要花多少時間,事實上,我甚至不太想去拖延,我只是為了避免不適,不想開始認真工作。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我的拖延症是為了實現一個短期的“享樂主義”,而這是以我的工作效果為代價的。


拖延症不是“懶”,而是“怕”


拖延——雖然能在短期內有效地分散注意力——但最終會導致內疚心理,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拖延症的情緒調節觀點也有助於解釋一些奇怪的現代現象,比如在YouTube上有著數十億瀏覽量的貓咪視頻。印第安納大學媒體學院的傑西卡•麥裡克對數千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證實,拖延症是導致人們觀看貓咪視頻的一個普遍動機,觀看貓咪視頻能讓人心情愉悅。通常,他們看這些短片只是為了自己感覺好一點。


麥裡克的研究還強調了拖延症的另一個情感方面。許多被調查者在觀看了有關貓咪視頻後感到內疚,這說明拖延是一種錯誤的情緒調節策略。雖然貓咪視頻可以帶來短期的情緒緩解,但這隻會為以後積累問題。以我自己為例,拖延只會讓我感到更有壓力,更不用說那堆積如山的內疚和沮喪了。


拖延症不是“懶”,而是“怕”


西羅斯認為,拖延症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第一,拖延重要任務會帶來壓力;第二,拖延症會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比如定期鍛鍊或看醫生。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眾所周知,高壓力和不良的健康行為對健康有協同和累積的影響,會帶來許多健康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甚至癌症。”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克服拖延症會對你的生活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如果拖延症是情緒調節的問題,這為如何最有效地解決它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人們需要增強自身的“心理彈性”,讓自己能夠容忍不舒服的想法,在當下優先地選擇行動,幫助自己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相關的前沿研究表明,拖延症越嚴重的學生,在心理方面得分越低。也就是說,他們被自己的心理反應所控制,這是以犧牲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代價的。拖延症患者的“承諾行為”得分也較低,“承諾行為”指的是一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堅持自己行動的程度。得分低的人傾向於“如果我感到沮喪或氣餒,我就會放棄行動”。


拖延症不是“懶”,而是“怕”


研究表明,一旦邁出了完成任務的第一步,就會更容易堅持到底。皮切爾說:“當人們最終意識到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調節問題時,他們就準備接受我最喜歡的建議了。”


下次你想要拖延的時候,“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下一步該做什麼——簡單的下一步——如果我現在就開始做,我會做這個任務嗎?’”他說,“這樣做可以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容易實現的行動上,使得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我們的研究和生活經驗非常清楚地表明,一旦開始,我們通常能夠繼續前進,開始就是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