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游人如织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绘制在陶园街上喜闻乐见的传说,为当地增添了诸多历史文化色彩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农家乐里的小园林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绘就什川的美好愿景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一树梨花

梨园 延续着的盛景与遗憾

世界第一古梨园

人间四月尽芳菲。每年4月 10日至五一劳动节,是兰州著名花事——什川梨花盛开之时。万亩梨园花开似雪,气势如云,蔚为壮观。来自兰州乃至青海、宁夏等地的数十万游客会如约而至,观赏这黄河之滨春天最美的景致。

但是今年,什川古梨园景区在梨花蓓蕾初绽时,却遇上了似乎难以避免的尴尬。本来是一场春天最美的花事,却让成千上万的游客乘兴而来,抱憾而归。而对当地村民和政府,以及那些经营农家乐的果农们而言,这一年一度梨花盛会,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不由得涌起诸多憾意。

游人如织

2020年4月4日,什川梨园百年古树上梨花刚刚打苞,这在当地果农眼里,才是果花“甩铃铛儿”(含苞欲放)之时,要说梨花最好看,那得果花“放圆”才美。辛勤伺弄梨树,与古梨朝夕相伴的果农知道这个时间点,4月10日之后,果花儿开得最美!

或许是受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在家久待的人们实在憋不住了!或许是盐什公路全线通车,从兰州雁白桥到什川,仅需十五分钟左右时间,交通前所未有的便利。大量的兰州市民涌向什川,去拥抱这难得的春天气息,去感受漫天梨花的芬芳。

4月4日,上午10点多,络绎不绝的车辆就从什川梨花桥堵到了七八公里外的打磨沟。新修的双向六车道的盐什公路上,满路的“甲壳虫”排起长龙,半天挪动不了几米。目睹此景的什川镇村民魏永波拍下大堵车场景的小视频上传至抖音,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疫情尚未结束,各位还需谨慎,什川就不要去了,堵车!”在长长的车流中,每年都会来兰州看梨花的安徽的温先生,当天在盐什公路上堵了两个多小时,都能站在什川吊桥头隔岸观花了,可就因为无法驱车近前,只好打道回府,返回兰州。

这样游客蜂拥而至的情况其实已不是一年两年了。2018年,有关部门公布的什川古梨园单日到访量曾达到七万人之多。大量游客进入什川赏梨花,使承载能力有限的什川古镇捉襟见肘,难以接待。

着实遗憾

在疫情防控渐趋好转和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到处都在迅速恢复旅游业,数不清的旅游景点各呈其釆,各出奇招吸引游客。但对什川古梨园景区来说,异常火爆的游客数量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客流。4月10日,什川古梨园景区发布消息,游客到什川赏梨花实行网上预约,每日限客10000名。游客可凭预约二维码进入景区。与此同时,什川古梨园管委会发出古梨园文明旅游倡议,倡导文明旅游,保护古梨树,莫要攀登古树、折花枝、到农民耕地踩踏、园内禁止烧烤,乱扔垃圾……什川古梨园举办梨花节已经有十六年历史,预约旅游这还是第一次。预约传递出这样的信号:景区管理日趋规范,保护古梨园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

但是在推出预约制之后,什川古梨园景区游客并没有减少,大堵车依然如故,面对浩浩荡荡的人群车流,进入什川的唯一车辆通道——梨花桥上车辆人流水泄不通,景区管理者有限的人力难以阻挡游客的盛情。古梨园内,停满了各种汽车,什川十字大街,上车街等主干道人车为患,一时间古梨园景区进出都很困难,以至于当地村民都不愿上街去。4月12日,什川古梨园景区管委会再次发布通知,外来禁止车辆进入景区,景区外围大奔头设停车场,游客乘摆渡车进入景区。

大量游客到什川赏花,他们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但是这样美好的春天的约定,却因为诸多因素导致游客和古梨园都不能“两情相悦”,着实令所有人都非常遗憾。

碰“天花板”

从预约限量到禁止车辆进入景区,这些举措无疑是向科学规范管理什川古梨园景区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措施显现出的匆忙和力有不逮对当地政府而言肯定是不满意的:一是实行了网约,但缺少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和管理,人流没有“约”住;二是大奔头停车场为临时征用地块,离古梨园景区较远,虽有暂借的501公交车作为摆渡车将游客转运至什川吊桥桥头,但游客进入景区后步行路程较远,进入梨园深处不方便。如果有小型电瓶车往返于梨园间,游客会更满意;三是政府提倡文明健康游梨园,但梨园缺少管理及导游人员,不能很好维持秩序,为游客提供满意服务。

如果说政府的不满意是想把什川的事办得更好但确实力量有限,那梨园农家乐经营者的不满意则在于一年挣钱的机会只有梨花开的这个把月,旅游客流缺乏持续性。

看起来什川的农家乐、茶园子在借着古梨园的名声已经开了上百家,但一年下来,靠这个挣到钱的没有几家。而对于没有开茶园办农家乐的大部分村民而言,一场梨花盛会,十数万游客在大半月时间内密集涌来,造成的耕地被踩踏,生产生活受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少农民花开时只好守在自家果树下,目的是阻止在梨园乱跑的游客踩了庄稼。

客流缺乏持续性的原因很多,根本的问题是什川古梨园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包装,旅游景点的整合不够,一年四季都可以讲的梨园故事没有成型。有着梨苑花光盛景的什川万亩古梨园无疑是个“金饭碗”,两万多什川群众抱着这个“金饭碗”,却似乎在乡村振兴和开发文旅产业上碰到了“天花板”,症结何在?值得好好梳理一下。

保护开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什川古梨园保存十分完好,当地基本保留着原始的古法种植模式。分田到户之后,梨园也被条块分隔,不少进行流转,变身为一家家的农家乐。什川古梨园的原始生态和古法种植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特别是城镇化背景下,许多年青人进城一去不返,梨园的古法种植和“天把式”技艺难以传承,品质老化,古梨树缺乏管理情况十分严重。

近年来,什川古镇的开发可说是如火如荼。靠近黄河边开发了房地产项目。古梨园里,旅游度假村大兴土木,各种休闲茶园和农家乐也在梨园内就景建房,低水平的旅游开发项目,让原本连片的梨园被铁丝网分割成片,不少古梨树因为梨园建房被砍伐或者被圈在高墙之中,一段时间内破坏情况非常严重,对什川古梨园长远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针对缺乏规划和保护的状况,2018年12月,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兰州市什川古梨园保护条例》正式颁布,2019年1月1日实施。保护条例的出台使什川古梨园步入法制化保护轨道。

《兰州市什川古梨园保护条例》的实施为什川古梨园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什川古梨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和难题如何破解,亟待社会各方的积极努力,在对什川古梨园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定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开发利用上,更应该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始终把两万多什川的群众作为保护与开发的主人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魏著新/文 吕晟君 张万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