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王營

隨著初三、高三年級的復學復課,校園防疫工作成為重中之重。在衢江區各中小學校,見面作揖不握手,成為校園新風尚。在衢江區第一初級中學,正確行作揖禮是學校復課後各班新開設的一門教學內容。學生們紛紛表示,作揖禮應用於師生禮儀之中既是傳統禮儀的繼承,也是特殊時期裡自我防護的需要;衢江區職業中專,學校通過宣傳標語的佈置來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教職工帶頭在校園裡大力推廣作揖禮的使用,保障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目前衢江區各中小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在師生之間推廣使用作揖禮,倡導大家積極踐行文明新風,科學防控疫情。

握手、相互擁抱,是現代社會人與人見面時的基本禮節。但是,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如今無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人場合,為了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避免無症狀感染,醫療專家建議人與人之間接觸保持“一米左右的社交距離”,不提倡握手或擁抱,這對雙方都是一個有效的保護。浙江衢江中小學,要求學校復學復課後,在校園推廣作揖禮,能有效避免師生近距離接觸,對於特殊時期師生校園自我防護具有現實意義。

正如推廣者所期望的那樣,作揖禮的確有利於師生對傳統禮儀的繼承。在我國曆史發展的漫漫長河中,每一項禮儀的確立和定型都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作揖禮相傳源自於周公所創的“周禮”,是古代人與人相見時採用的基本禮節,代表著彼此相互尊重、信任。隨著封建制度的壽終正寢,作揖禮也被廢除,代之以現代社會的見面握手致意。

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可見,將作揖禮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項資源,倡導學生在應對疫情的特殊時期有選擇地使用,對於學生理解禮儀中包含的文化內涵,有積極意義。然而,倡導可以,如果整齊劃一,統一要求師生在校園見面時都要行作揖禮,則未免有些刻板,或者給人以作秀之感。

據記載,作揖禮又稱“拱手禮”,有一套煩瑣的站立、拱手、彎腰等操作程序。從目前我們觀看古代的影視劇上可以得知,古人見面行作揖禮時,既可以近距離行禮,也可以遠距離行禮,至於彼此之間是否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師生之間行作揖禮時,如果保持在一米開外,則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如果在一米之內行禮,那麼這種禮節就與相互握手致意並無二致。

可見,為了防止師生之間病毒傳播,彼此保持“一米左右的社交距離”,應當是一條底線。至於見面後怎麼行禮,只要不再握手擁抱,應當不必作統一要求。事實上,在學校教育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同事之間,非特殊原因、特定情境,平時很少有見面握手擁抱的情況發生。疫情防控期間,雙方見面時相互點頭致意,打一個招呼,或者是一個友好的手勢,就能足以表達彼此的心情,不必見面後停下腳步、擺出拱手彎腰的架勢。

師生見面行“作揖禮”,倡導可以,不可統一要求

古代禮儀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符號,後人可以去挖掘和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但不一定去效仿踐行。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的起步,禮儀不是越煩瑣越好,而是越簡潔實用越好,正如《論語》中有子所言:“禮之用,和為貴”,他認為,禮的作用,貴在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不一定非要講究繁文縟節。開學復課後,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師生之間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只要彼此之間相互尊重,舉止文明,和諧相處,就沒有必要拘泥於見面後行什麼禮或者怎樣行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