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會給孩子高層次的自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每個人都身懷天賦。但是,如果用會不會爬樹來評判一條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


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都會不屑一顧,誰會逼一條魚爬樹呢?


可是,有多少父母都在犯著這樣的錯誤。


01


看電視節目《詩書中華》十分感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喜歡詩詞歌賦的普通人,在從事著與詩意無關的工作。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活潑開朗,喜歡主持和朗誦,卻讀著讓人大跌眼鏡的專業——核物理,而且已經是一名博士生了。


問其原因,她媽媽是一名工科生,全家從事的都是工程方面的工作,因此不顧女兒的興趣愛好,媽媽替她選擇了這個專業。


主持人問嘉賓錢文忠:“如果你的孩子選擇的專業不合你的喜好,你會怎麼做?”


錢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無條件支持孩子的選擇。那是他/她的人生,後悔也讓他/她自己後悔。”


聽了這話,女孩的媽媽囁嚅道:“我們的選擇是有點對不住女兒。”


而女孩子也眼泛淚花地表示:“我還可以從事主持的愛好,現在也喜歡自己的專業了。”


看起來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有誰知道女兒求學路上的苦悶、無奈和憤懣呢?有誰能體會理想與現實之間撕裂的痛苦和悲哀?被別人哪怕是最親的父母決定的人生,能有最本質的愉悅嗎?


恐怕只是否定的感覺吧。


每一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氣質。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迷失在隨大流的教育方式下,按大多數人認為對的道路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我們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世人的普適標準去要求孩子,根本沒考慮過是不是適合他。


好的父母,會努力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創造條件培養興趣愛好,適時幫助孩子發揮所長,實現他們的理想,在更高層次上給他們自由。


如著名建築家林徽因的一雙兒女都沒有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兒子梁從誡是著名環保人士,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創辦人、會長。女兒梁再冰一直擔任新華社駐外記者直至退休。


可惜,大多數中國父母,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就憑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規劃出一條貌似穩妥的道路。


逼迫孩子在既定的軌道上行駛,不能越雷池一步,不能出半點差錯。


那個核物理博士的父母,不正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嗎?


也正因如此,多少悲劇一再上演,多少孩子苦苦掙扎,或最終妥協,或自暴自棄,或另尋出路,可浪費的時間精力還有寶貴的青春年華,卻一去不復返了。


父母要做的不是以自己的理解去定義和塑造孩子的成功,而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好的父母,會給孩子高層次的自由


02


每週帶女兒上畫畫課都要橫穿大半個城市,犧牲寶貴的午休時間,可我卻甘之如飴。


原因無它,只為被表揚的快感。


每次課後老師都會點評畫作,而女兒的畫作,每次都在優秀之列。學素描短短几個月,她已經有作品被貼在牆上作為優秀作品展示了。


這時候,作為家長,特別驕傲和自豪,這些獎賞遠遠超過了帶她畫畫的疲勞。


不得不說,當初吵著學畫畫並堅持至今的女兒,還是有幾分繪畫天賦的。


這也是她把畫畫作為首要興趣的源泉。


而彈鋼琴,雖然堅持了五年之久,但女兒始終不喜歡,即使買了鋼琴,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我還是和她一起決定放棄彈琴。


而她,不僅沒有惋惜,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興趣愛好的堅持,與天賦、能力密切相關。


一直堅持錯誤的方向,起到的只能是“南轅北轍”的作用。


放眼望去,如今的年輕人,遠離自己的專業,跟隨內心的聲音,選擇興趣作為終身職業的越來越多。


電視節目《朗讀者》中有個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女生,放棄了直博的機會,成為音樂劇的專職翻譯。


採訪中她說道:


“雖然當時很多人覺得放棄了挺可惜的,可是我並不後悔,如今做我喜歡做的事情,感覺自己挺幸福的。”


還有前不久比較轟動的新聞,美女學霸,2006年內蒙古的高考狀元以優異的成績讀完清華北大建築系,卻沒有從事建築行業,反而遵循自己的興趣,成為了一名遊戲主播。


她從自娛自樂分享自己的愛好開始,到真正把它變成事業,又到成為人氣女主播。


真的就像導師告訴她的那樣,人生不是規劃出來的。


當天賦匹配興趣,興趣吻合工作時,人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因為喜歡,所以不覺得辛苦。


因為喜歡,所有的堅持就不是痛苦的勉強為之,而是快樂的堅持。


人各有其能,不能絕對和別人比相同的能力。


天生我才必有用,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發揮的空間,定位好自己的方向,就可以取得不凡的成績。


好的父母,會給孩子高層次的自由


03


作為老師,時時碰到學生對我訴苦:


“老師,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專業,我已經很努力學你的專業課了,可還是學得不太懂,希望您考試的時候高抬貴手啊!”


“老師,我這周的演講內容是心理學,當年我老爸非要我讀這個專業,說好找工作。可是我喜歡的是心理學,沒辦法,只好讀唄。好在快畢業了。”


每每碰到這樣的情況,心裡總是覺得好無奈:


我可真是理解這些孩子,這不也是我的心聲嗎?當年父母的意志和學校的風氣促使我高中選擇理科班,高考後選擇工科,大學畢業仍沒有勇氣換到我喜愛的文科專業。一直在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專業,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總得面對自己技不如人的打擊,不能不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這麼多年過去了,父母的選擇還是沒有變,還是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逼迫孩子讀著不適合不喜歡的專業。


說說容易,真正到自己的孩子,還是很容易功利至上。


一次看新聞,講到中醫熱帶動了中醫藥大學學生的就業前景。我心頭一動,趕緊勸女兒學中醫。


沒想到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不行,我要當服裝設計師或舞蹈家的。”


“可是中醫好就業啊,不辛苦賺錢又多。”


“任何行業做到上面都可以賺很多錢。喜歡的事情,我可以一直幹下去。不喜歡的事情,我一分鐘也不想幹。”


十歲女兒的這一番話聽得我目瞪口呆。


這讓屈服於金錢和地位而放棄初心的成年人,情何以堪。


孩子的心永遠是赤子之心,真實反映所思所想,其中不乏至理名言。


反而是成年人,被利益、名聲、安全感、穩定性等外在條件矇蔽了雙眼,從而忽視了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我喜歡做什麼?我擅長做什麼?這真是可悲可嘆。


做父母是一種修行,父母的眼界,往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邊界。


父母的使命,在觀察,在鼓勵,在放飛,與孩子一起尋找到自己的興趣。


以此為基礎,確立自己的職業方向,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就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重重困難,走好人生的道路,從而避免出現“逼一條魚爬樹”的荒唐事情發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願辛勤付出的父母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讓你的小魚兒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遨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