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搖搖欲墜的落日沿著東京城西的山頭緩緩落下,給書香氤氳的宣和殿留下了一抹豔麗的餘暉。

二十二歲的宋徽宗趙佶端詳著自己剛剛寫好的一幅《千字文》——滿篇的鐵畫銀鉤顯得頗有仙氣,雖是楷書卻靈動飄逸,全無半點滯澀呆板。這樣的字,只怕古往今來沒有第二個人能寫得出了。他頗為得意地提起筆來,在卷尾寫下“崇寧甲申歲宣和殿書賜童貫”十二個字。雖是落款,也照樣一筆不苟。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趙佶 千字文局部

當皇帝已有四個年頭的趙佶對自己的書畫特長向來十分自負,也時常慷慨地將御作賞賜給寵信的臣子。這一次,官家要把這卷105行,1015字的大作賞賜給他十分喜歡的童貫——一位長鬍子的宦官。

917年後的今天,這幅丰神俊逸的書法長卷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廳裡,散發出永世不朽的光彩。而趙佶和童貫,早已化作歷史的塵埃。

01

趙佶在做皇帝之前,有個交情最好的死黨——駙馬王詵。這兩人都是著名的文藝青年,渾身散發著濃郁的藝術氣質。

王詵是宋神宗妹妹蜀國公主的老公,按輩分是趙佶的姑父。這傢伙在靠著皇親國戚的高貴血統飛黃騰達後,一口氣娶了八個小妾,還當著公主的面和小妾們沒完沒了地秀恩愛,全然不顧公主的感受。賢惠的公主三十歲就抑鬱而終,一輩子沒說過王詵一句壞話。神宗瞭解到王詵的所作所為後將其罷官,把八個小妾一頓板子伺候,全部發配邊疆。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宋 王詵 玉樓春思圖

在做人方面,王詵即便在人渣成群的大宋朝廷裡都可算作頂級渣男。不過駙馬爺也是個妙人,畫得一手“不古不今,自成一家”的好畫,能把唐人大小李將軍和宋人李成的筆墨融為一體,尤其擅長營造“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等詩畫相融的意境,受到無數人的追捧,例如蘇軾就曾經誇他“得破墨三昧”。

人以類聚,這話一點不假。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從他的朋友圈子就能大體上看得出來。因此,從王詵的身上,人們自然也能看到趙佶的影子。

趙佶是個什麼人?拋開他皇帝的身份,他是溫文爾雅的詞人墨客,他是妙筆生花的丹青聖手,他是腳法精湛的蹴鞠明星,他是混跡勾欄的風流浪子。他沉醉於造化精氣的陶冶,享用著絕世佳釀的滋潤,在“瑞腦消金獸”的書齋裡尋覓著情態意趣,一生追夢於美的創造,可謂天才中的天才。

而在他一生輝煌的藝術創造中,最了不起的傑作,就是中國書法史上前無古人的奇葩——瘦金書。

02

徽宗定鼎碑,瘦金書。舊裡城內民家因築路掘地取土,忽見碑石彎甚,其上雙龍,龜蛙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

——周密《葵辛雜識別集》

這段話是目前文獻有關“瘦金書”最早的記載。

“瘦金書”,是對於“瘦筋書”的美稱,以“金”易“筋”,既是同音,又體現了對“御書”的尊重。更何況,“瘦金”二字看上去很有道氣,十分符合“道君皇帝”的氣質。至於這個響亮的名字是趙佶自己取的,還是後人的創造,那就不得而知了。

“書貴硬瘦方通神”。杜甫的這句詩原本是用來讚賞唐人李潮細勁的小篆用筆,可無意中卻為“瘦金書”做了最生動的註解。瘦硬的字容易枯槁生硬,但在趙佶的筆下卻瘦而不僵,清癯中充盈著潤澤之美,在唐楷之外另闢蹊徑,將書法的瘦硬之美髮揮到了極致。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北宋 徽宗趙佶 楷書千字文

二十多歲便可自創一種辨識度極高的成熟書體,古往今來再也沒有第二人。這不禁留下了一個千年疑問——這般鬼斧神工的楷書究竟從何方演化而來?趙佶到底是學了誰才能把字寫成這種面目?

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是蔡京的四子蔡絛,他在流放白州時寫了本叫做《鐵圍山叢談》的野史筆記,書中說“佑陵宋徽宗作黃庭堅書體,後自成一法。”

按說蔡絛和趙佶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混跡於顯赫的上流社會,他的說法應該最為權威才是,可事實上幾乎沒有人相信他所說的,因為哪怕絲毫不懂書法的人也會看到,被蘇軾描述成“死蛇掛樹”的黃庭堅書法和“瘦金書”實在沒有半點相似之處。

第二個回答這一問題的,是明初史學家陶宗儀,他在他的九卷《書史會要》中說趙佶是“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

忝列“初唐四大家”行列的薛稷是褚遂良的外甥,從他唯一流傳至今的作品《信行禪師碑》來看,字體瘦勁妍媚,承接褚遂良之遺緒。僅從外形來看,似乎和“瘦金書”有那麼一點相似,但論其精神氣質,依然相去甚遠。

除了這兩種說法流傳很廣外,還有不少漫無邊際的瞎猜。例如清人顧復一口咬定說趙佶是學了李後主的“金錯刀”,可問題是傳說中的“金錯刀”誰也沒見過,不明白他的判斷是從何而來。“淡墨探花”王文治說趙佶“筆態衝融似永興”,這純屬睜著眼睛說瞎話。含蓄溫潤的虞世南書法和鋒芒畢露的“瘦金書”居然也能扯上關係?實在令人無語。

要想搞清楚“瘦金書”是如何誕生的,千萬不能被上述這些說法所誤導。我們不要忘了,趙佶不光是個書家,更是個“筆驅造化,發於毫端,萬物各得全其生理”的大畫家,這才是解開“瘦金書”之謎的關鍵。

03

“瘦金書”的筆法千古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其特徵有三。

其一:起筆出鋒較多,露鋒行筆,撇畫結束時不做任何藏鋒處理,以側鋒帶出。

其二:長橫中段細若遊絲,收尾時重頓一筆;有的長豎收筆時,向右下方重頓,折筆時頓角明顯。

其三:捺腳形態特別,刻意描畫竹葉的形態。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宋 趙佶 桃鳩圖

從現存的趙佶法帖來看,他用筆的線條控制能力後世無人能比,這得益於他那海內獨步的工筆院體畫鉤線功夫。

中國傳統寫實主義繪畫的“勾填”技法到了北宋宮廷畫師的手中已然完全成熟,把工筆花鳥畫這一畫種推向了後人無法企及的巔峰。對於職業畫師來說,“十八描”的線條功夫,是需要畢生錘鍊的基本功。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十八描”中有一種“釘頭鼠尾描”,在宋畫中十分常見,其重要性不亞於“遊絲描”、“鐵線描”。“瘦金書”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蘭葉,聯筆如遊絲行空,這些獨創的用筆技法,正是來自於出鋒爽利、頓挫有致的“釘頭鼠尾描”。

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正是趙佶拋棄書壇前輩的傳統筆法,大膽應用工筆畫勾線技法,才有了這“以畫作書”的“瘦金書”。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後世只有那些工筆畫家才能把“瘦金書”學個幾分像。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宋 趙佶 桃鳩圖

宋以前是鮮有人將書法與繪畫相結合的。北宋前期的一些畫家,如范寬、李公麟等人,在畫作中僅題上自己的姓名。真正意義上將書與畫結合起來的,趙佶是第一人。

在一幅繪畫作品中,並非簡單的題上詩句就是書畫“結合”,它有著更深層次意義上內涵。書畫結合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題字的書體必須與畫風相互匹配。所以,自古及今,“瘦金書”是與工筆畫交相輝映的絕妙書體。

04

“瘦”是“瘦金書”最主要的審美特色,這順應了整個時代尚意重韻的洪流。

如果說唐朝是中國蓬勃發展的青年時期,宋朝則標誌著中國進入了睿智而明達的中年。宋人的性格沉穩、謹慎、內斂、封閉,宋文化纖弱敏感、嫵媚婉轉,溫文爾雅。這和“瘦金書”的內在氣質完全吻合。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細看“瘦金書”的每一個撇捺,彷彿看到了蘭葉的優雅風姿。那舒展開張的結體,竟然在無意中暗合黃金分割率。“瘦金書”是瀟灑的,而這種瀟灑和二王的魏晉風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說二王書法是吟嘯風月的逸士,那“瘦金書”就是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傳世的宋人畫作常取材於漁村暮景、寒林小雪、秋江蕭寺等清、幽、寒、靜的意象,無一不透露出宋人追求清曠空遠、澹泊寧靜的意境,濡染了悠遠的道意禪心。特別是以李劉馬夏為代表的南宋畫家,慣用斧劈皴法表現嶙峋的山石,畫面充滿了“骨感”之美。很難說,這種審美取向不是受到“瘦金書”的影響。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宋 馬麟 山水

但凡風格強烈的藝術品總會呈現兩極分化的審美分歧,喜歡的人如痴如醉,厭惡的人不想多看一眼。趙佶身後,“瘦金書”的追捧者代不乏人,可最為弔詭的是,他的頭號鐵桿粉絲,竟然是和宋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金皇帝!

作為一個徹底漢化的女真人,金章宗完顏璟喜書法、精繪畫、知音律,活脫脫一個弱化版的宋徽宗。他一生痴迷“瘦金書”,其墨跡散見於晉唐名家真跡之上,讓數百年來的無數藏家以為是趙佶所書。在這位風雅皇帝的統治下,昔日裡無比強盛的大金朝文恬武嬉,江河日下,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瘦金書:仙風道韻的骨感美人

金章宗瘦金體跋唐摹本《女史箴圖》

按照宿命的說法,趙佶是李煜的轉世。如果相信此說,那我們還可以延伸一句——完顏璟是趙佶的轉世。倘若趙佶九泉之下碰上了完顏璟,親眼見到這位“夷狄之君”寫出了足以亂真的“瘦金書”,不知該作何感想。

野蠻,終有一天會拜倒在文明的腳下。隔著九百多年的煙塵與風雨,我們仍然能感覺到“瘦金書”的凜凜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