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在清朝末年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為了救亡圖存,探求中國的發展路徑,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比如: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等等,但是其中一些變法遭受到頑固派的反對,因為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的守舊派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但是到了最後慈禧太后也開始進行改革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慈禧太后圖片


原因:

1.民族危機加深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它們在追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以後,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擴展在華經濟實力。外國在華投資規模急速擴張,包括大規模設廠和給清政府大量高息貸款,而鐵路、礦山的利權更成為帝國主義掠奪的重要目標。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兩國為了爭奪在華利益竟然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清政府卻宣稱“局外中立”。經過一年多的廝殺,日本戰勝俄國,俄國將所攫得的中國東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權“轉讓”給日本。1903年至1904年,英國派兵侵入中國西藏地區。德國則企圖將勢力延伸到原屬英國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了。

2.社會矛盾激化。

為了對外支付鉅額賠款等,清政府追加舊稅,巧立名目增加新稅,各級官吏還要中飽私囊,致使民怨沸騰,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了。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圓明園遺址


清末“新政”的推行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同時也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國內要求變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們的呼聲不能被統治階級忽視。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八國聯軍侵華


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於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佈實行“新政”。

此後陸續推行了一些方面的變革,並下令從1906年開始廢除科舉考試,迫於內外壓力、清政府又於1906年宣佈”預備仿行憲政”,並於1908年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學習日本實現君主立憲的方案,但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究期限。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結局:

清末“新政”的破產

“新政”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政治制度改革的滯後,絲毫沒有觸動從朝廷到地方體現封建專制的整套統治機構,這套機構所派生的種種弊端自然也無從消除。不少“新政”流於一紙空文。而財政的困難也限制著“新政”的推行,甚至藉機攤派加重人民的負擔。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預備立憲也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主要原因在於: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續其反動統治。為了鞏固皇權,清政府遲遲不答應資產階級立憲派提出的關於立即召開國會的要求,還鎮壓了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同時卻不斷借立憲之名加強皇權。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也開始改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1911年5月,在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責任內閣裡,13名大臣中滿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佔7人,被譏為“皇族內閣”。這不僅使立憲派大失所望,也使統治集團內部因滿、漢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分崩離析。

事實表明,清政府已陷入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需要進行徹底的革命才能挽救中國!

本文圖/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