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這場知識產權簽約式吹響了號角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蟄伏科研多年,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科技金融團隊最終迎來了收穫時刻。

4月24日,在山東省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代表的見證下,這支團隊與山東華億信息科技公司負責人趙海濱握手、簽約。趙海濱說,“這支團隊將區塊鏈技術引入金融領域,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術,並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我們覺得很值。”

在第20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這場以“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為主題的活動既很“應景”,也是一場“及時雨”——對現場的企業、政府、大學院所代表來說,疫情耽誤了時間,必須搶回來,而這場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簽約式吹響了號角。

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這場知識產權簽約式吹響了號角

作為當下的技術風口,區塊鏈以其諸多特性,為供應鏈金融中的難題提供瞭解決思路。推動“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科技與金融融合,既是趨勢,也是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的優勢。早在五年前,這個學院就開始跟蹤區塊鏈與金融融合的技術,並屢有斬獲。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培養了一批銀行行長,比如恆豐銀行行長王錫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西分行行長劉文平,中國平安銀行副行長趙繼臣等十幾位行長,被業內譽為“行長孵化器”。

“這是一場多方共贏的合作。”在現場,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處處長高兆陽的這句話有深意。

三十多位會議參與者,有來自政府部門的代表,希望更多產權變現案例的出現;有來自大學院所的代表,手持成果,急待轉化;有來自區域政府的代表,求賢求技,尋找項目;有知識產權“紅娘”的代表,樂於發現,善於“撮合”;有來自企業的代表,期待成果,渴求合作。

以科技金融項目為代表,現場簽約的還有新材料、乳製品等眾多項目,不到一小時時間,大家都拿到了讓人滿意的合約。可以說,春天裡的這一場成果簽約式,把一粒粒用知識產權包裝的種子植入到市場的沃土中,然後,辛苦耕耘,期待收穫。

知識產權制度是“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大家都期待著,經過時間的淬鍊之後,“真金”終能現身。

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也是一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要素。去年11月,第一次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下發,表明了國家對知識產權工作的高度重視。

如果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那麼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也在不斷創新。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副校(院)長崔雷看來,一項知識產權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容易,需要個體努力,更需要陽光、水分、土壤的呵護。這也意味著主管部門更需跟上趨勢,不斷更新制度,創造好的環境。

記者瞭解到,該校(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孕育出大量的“知識產權變現”案例。比如近三年來,他們培育出近20家科技成果作價入股企業,科技成果作價金額約2.1億元、融資額2.5億元。每年其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總額約3.5億元。

但他們還不滿足,而是有了更高追求。

面對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對知識產權的新要求,他們聘任知識產權領航導師,培養知識產權專員,以更大作為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