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克群到高曉鬆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近期一位北京老太太在一則節目中悄悄翻紅了,接受採訪時所表露出的篤定與豁達,讓我們瞭解了什麼叫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就是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女士。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張克群

張克群出身於書香門第,祖輩到父輩幾乎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從高知父母到當代學術著名建築師再到大V兒子博士女兒,我們從張克群老師的隻字片語中,窺探到了這個擁有三代清華士的家族裡獨特的教育方法。

優質的教育 從來都是點到為止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父 張維(右二) 母 陸世嘉(左一)

說起張克群的家世,不得不從她的父母講起。

父親張維(1913.05.22 - 2001.10.04),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固體力學家、結構力學和工程教育專家,深圳大學創始人之一,後重新調回清華,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母親陸世嘉(1911.03.18日-1986.8.29),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辦者之一。

張克群在清華家屬大院長大,父母皆是近代科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奠基者,但是父母對她的教育,卻始終是以散養為主。

小時候,父輩對她完全放養,功課類的要求,父母從未提過。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到了升學期,張克群落榜,父親沒有一句指責,只是建議她休學一年,理由是“上學太早”。

後來張克群覺得不好意思,認為這種頂級知識分子家庭裡的孩子不該連高中都考不上,後來發奮讀書,考上了當時北京特別著名的一零一中學。

與此相反,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作為資深高三物理教師,在明知重點中學高三課業非常大的情況下,依然將女兒喬英子的作息時間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吃飯睡覺上學刷題之外沒有任何喘息時間,英子屢次抗議無效,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藝術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的宋倩比比皆是。

重壓之下的喬英子,一樣比比皆是。

《道德經》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聖人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原則去做事,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

先賢早就勸誡過我們,要了解自然規律,瞭解人性本質,瞭解事情發展的規律,順應這個規律做作決策。

這個道理於事是於物是於人亦是。

想讓孩子明白的道理,父母還是需要留出餘地讓孩子認可並且內化,抓大放小,學會留白。

身教優於言教

被問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張克群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學回家總是看到父母都在忙著做科研工作,並沒有耳提面命的催促她用功,反而給她定了前蘇聯科研類的雜誌,送她從德國帶回來的唱片。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父母對她的教育看似毫不費力,卻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全方位塑造著張克群的行為習慣;

父母也並沒有指導什麼學習方法,而是身體力行的告訴她,如何尋找和登上那條通往求知的道路。

正是在這種寬鬆的家庭教育的土壤,滋潤出了一個博學又有趣的靈魂。


無獨有偶,曾經被媒體狂熱報道的斯坦福媽媽陳美玲,在自己的書中也介紹過培養三個斯坦福兒子的方法。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陳美玲與三個斯坦福兒子

陳美玲年輕時是曾與鄧麗君、翁美玲比肩的人氣偶像,曾在日本和東南亞紅極一時,最紅的時候,卻選擇告別歌壇,嫁作他人婦。

再次迴歸大眾視野的時候,是帶著培養出的三個斯坦福大學的兒子,與公眾分享她的教育方法。

但是光環的背後,其實陳美玲也是斯坦福大學優等生。

1978年她退出娛樂圈後,遠赴多倫多大學學習兒童心理學,1992年,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回到日本任大學客做教授。

從當紅偶像到客座教授,讓陳美玲一次次的求學經歷,無形中矯正和培養了孩子主動吸收知識等習慣,可見家長的行為示範多麼重要。

真正的教育並不在於說教,而在於訓練。

如何優化家長與孩子間的行為聯繫,應當是每個家庭都需要正視的課題。

培養求知慾與自尊心

眾所周知,張克群從小在清華大學的勝因院裡長大,那一座座聯排別墅,是多位歷史名人的舊居。

近代史上許多學術的標杆與領軍人物都是她的鄰居,其中就包括她後來的導師梁思成先生。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梁思成

1959年,清華大學組織家屬去北戴河避暑,梁思成偶然看到海灘上正在寫生的張克群,覺得她有繪畫方面的天賦,於是就坐下來給他講了節建築史。

“建築比工程多藝術,比藝術多工程”。正是這段短短的談話,埋下了張克群研究建築學的種子。後來果然不負梁先生的引導,張克群選擇從事了建築事業。

張克群曾經笑言,說自己是在梁思成先生的“忽悠”下決定學習建築的。

與其說梁先生是張克群建築視野的啟蒙者,不如說是在北戴河邊,梁先生的一襲介紹為她展現了建築學所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了張克群的求知慾。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申奧前後,有言論說國人沒有信仰沒有宗教。

聽到這一說法,作為研究建築學半生的張克群走遍北京的各個角落收集資料,探訪、寫稿、畫圖,整理著作了《晨鐘暮鼓》。

書中專門介紹了北京城內的教堂廟宇類的宗教建築,詳細介紹了北京城內的東堂(王府井堂)、西堂(西直門堂)、南堂(宣武門堂)、北堂(西什庫堂),風格各異有力的反擊了我國沒有宗教的觀點。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完本之後老人覺得意猶未盡,一鼓作氣又寫了《紅牆黃瓦》與《八面來風》,分別介紹了北京的皇家建築與北京古代外來建築。三本書組合成《北京古建築物語》,是張克群以80歲的高齡著作完成的。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北京建築物語》

張克群坦言,於她來講,寫作是一個學習再消化的過程。蒐集資料,組織語言,畫圖定稿都需要大量的精力與耐心。

而這一切的出發點,不過是身為知識分子的求知慾而已。

張克群從父輩那裡感受到的教育方法,同樣也用來教育高曉松高曉江兄妹。高曉松曾在節目裡說過,讀書期間為了追尋音樂夢想選擇去流浪,後來身無分文被送回來的時候全家都表現得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這種態度極大的呵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該如何在白紙上畫出最美麗的風景?

提高邊界感 降低掌控欲

培養自尊心與求知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父母當年送的音樂唱片,無意中培養了張克群的音樂天賦,她黑管吹得極好,曾是清華樂隊的黑管手。

而這種有關音樂的陶冶與昇華,也啟蒙了後來華語樂壇校園民謠開創者的高曉松。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說起高曉松,Title實在太多:音樂製作人,作家,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甚至是阿里的高管,總之可以高度概括為:娛樂圈裡最會social的文化人。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 清華世家是如何延續書香家風的

高曉松

他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曾一度使文學青年們瘋狂傳唱,而這句話正是張克群送給高曉松的。

張克群教育孩子說:人需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當人躺在地上,土疙瘩都是坎兒;

站起來,高樓是坎兒,高山也是坎兒;

當你站在月球上,地球都是一個光溜的球了,也就沒所謂再有什麼坎兒。

當一個母親懂得了知識,懂得了交流,懂得了交流,懂得了情操,她會引導和鼓勵孩子,從書中望向遠方。


從張克群到高曉松,接受教育的方式看似都是放養,可又無時無刻的被各自的父輩影響和教育著。

也許這個清華世家用將近一百年的傳承,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所謂書香世家的教育核心,不過是引導、理解和尊重每一個鮮活而自由的純淨靈魂。


鹿五公子,女,愛烹飪好寫作,族中行五,不善交際卻有超強的傾訴欲,悲觀主義者,但喜歡從生活的苦痛裡拎出來一絲絲甜藉以自愈,希望你可以在我的文字中找到短暫的歡愉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