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從奧古斯都以來,皇帝都稱元首。元首在人們的心目中,和元老或行政長官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禮儀上也沒有多少區別。元首的唯一特殊標誌是身穿御用的紫袍,元老則佩戴些色綬帶,一般市民可與元首隨便交談。元首的權力也是集執政官、保民官、最高統帥、祭司長等多種職務而成的,而這些職務形式上還要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授予或批准。

一、皇帝制度東方化

戴克裡先用一個新的稱呼"多米努斯"取代元首,"多米努斯"的意思是主子,原來只表示對自己家養奴隸握有絕對權力的主人。戴克裡先選用這一稱號,表示他是對帝國的所有臣民都擁有絕對權力的一國之主,也就是一國之君主。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號的變換,而是表明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元首制轉變成了毫不掩飾的君主制了。

戴克裡先以"多米努斯"這一頭銜握有帝國的最高權力。他和馬克西米安都戴上了王冠,這本是羅馬人十分厭惡的代表皇權的裝飾品,戴克裡先不考慮群眾的厭惡而戴上它就是要顯示自己的權力,他還穿上了用真絲和金線織成的豪華袍子,甚至鞋上也嵌滿了最貴重的寶石。禮儀也愈來愈繁瑣,要一睹聖顏變得十分困難了。皇帝的寢宮也和東方君主的宮廷一樣,由閹人(中國稱太說監)看守。中國皇宮用太監,是為了防止宮中的后妃失貞,不知羅馬宮廷用閹人是何意。臣民現在要見皇帝,不論地位如何,都必須俯伏在地,按東方的禮儀,向皇帝行跪拜吻袍之禮。把戴克裡先和奧古斯都比較一下是十分有趣的,他們兩人都富有表演才能,奧古斯都是盡力裝出謙卑的樣子以贏得人們的讚譽和愛戴。戴克裡先則盡力擺出豪華高貴的氣派,來使人們畏懼,不敢生非分之想。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應當說,奧古斯都的表演更精彩更成功。 戴克裡先不只是在穿著上、禮儀上儘量顯示皇帝的高貴,而且進一步把自己神化。戴克裡先自稱是朱庇特,神王;馬克西米安自稱是赫爾枯勒烏斯,希臘神話裡的無敵於天下的英雄。按照他們御用宣傳家的說法,世界是在智慧的無所不見的朱庇特的監視下運行,赫爾枯勒烏斯的無敵於天下的鐵臂則從地球上消滅掉一切妖魔和暴君。戴克裡先的地位要高於馬克西米安,前者是智慧的化身,後者是武力的象徵。官方還稱皇帝為"萬能之日",這是把皇帝作為太陽神來崇拜,是東方式的。

戴克裡先的君主制無疑是學自東方的,但也有羅馬傳統的因素,自比朱庇特就是傳統的,奧古斯都也曾自認是阿波羅神的化身。四帝共治和其繼承規則都是傳統的。東方的君主制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說明傳統猶太人的遺傳因子,無論今天如何發展變化,完全去掉是不可能的。 四帝共治在平定人民起義和防止侵略方面取得了成功,從而得到了貴族和大地主們的支持。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二、擊退外敵,平定叛亂

君士坦提烏斯平定了不列顛(公元257—296年)和埃及(公元293—294年和公元297—298年)的人民起義。與日耳曼人的戰爭也取得了勝利,併成功地渡過多瑙河與萊茵河深入日耳曼人地區作戰。和波斯人的戰爭,雖長期處於膠著狀態,但最終伽列裡烏斯還是贏得了羅馬歷史上少有的、結果圓滿的勝利。 軍事上、行政管理上的成功是和戴克裡先的軍事行政改革分不開的。他把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巡防軍用於鎮壓各地人民起義和進行遠征。巡防軍有一支主要由日耳曼人組成的騎兵衛隊。這支部隊被稱為"帕拉丁門徒"。

帕拉丁是他們集中等待皇帝命令時所在地的門廊的名稱。這是支野戰部隊,分成4個編隊,四帝一人統率一個編隊。邊防軍駐守在邊境,用於對付入侵。邊防軍後來被稱為邊境或河岸士兵。戴克裡先把軍團的數目增多,而把每個軍團的人數減少,以便更方便地調度和控制。整個帝國的兵力增加到50萬。這樣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適應了皇帝統治的需要,卻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行省的數目由50個增加為100個,每個行省的區域縮小了,同時,在行省實行軍政分治,這樣一來,行省總督反叛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行省軍政分治是羅馬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一個很大的進步。每10個或12個行省再組成一個大管區。管區的長官由近衛軍副指揮兼任,近衛軍副指揮的上司是四個分別隸屬於四個皇帝的近衛軍長官。近衛軍長官成了行政的最重要的角色。 戴克裡先的君主制是靠軍隊支撐的,而龐大的軍隊和增大的政府機構又需要更多的錢來維持,因此,對人民的壓榨也相對加重了。

繁重的賦稅,特別是土地稅和人頭稅成為人民難以忍受的災難。這種災難一直延續到帝國滅亡。公民擁有的傢什都很少有不要交稅的。由於不堪重負,先是農民,然後是商人和手工業者都失去了生產的積極性,經濟面臨崩潰。 為了復興經濟,戴克裡先頒佈法令,禁止任何人荒廢土地,放棄職業。過去各行各業自行組織的社團、行會,逐漸成了強制性的,不加入某個團體,就不能從事某些職業,一旦成為某團體中的一員,就不能再離開這個團體,就得幹這行業一輩子。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曾經享有一定自由的羅馬公民處在這種東方式的統治下,已沒獨立生活可言了,最下層的公民都處於政府官員的監視下。糧食交易商、屠夫和麵包師等在政府官員的控制和監視下,為公眾提供服務。他們永遠都不準放棄自己的職業,有時,國家甚至強迫子承父業。 公元304年,戴克裡先在他統治的第20年,來到羅馬,在這裡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祝捷大會——凱旋式,來慶祝他和馬克西米安在軍事上所取得的勝利。

戴克裡先這次凱旋式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所展示的來自非洲、不列顛、萊茵河和尼羅河的戰利品,也不在於顯示戰勝波斯,征服了一些重要地區的赫赫戰果,而在於它是在羅馬城舉行的最後一次這樣的盛典。在這之後,羅馬的皇帝再也不曾攻城略地,羅馬城也不再是羅馬的首都了,儘管名義上它仍是首都。

三、羅馬失掉國都地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戴克裡先統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後果就是羅馬城失去了其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雖然羅馬的特殊地位早已隨著征服地區的日益擴大,隨著行省的經濟文化發展和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都獲得羅馬公民權逐漸消失了,但由於古代制度的殘餘和習俗,羅馬皇帝全都對羅馬城表示一種特殊的尊重,把它看成是他們的權力依據和帝國中心,只有戴克裡先統治時,才完全毀掉了羅馬城作為帝國中心、帝國首都的地位。他和馬克西米安不僅戰時不在羅馬,和平時期也不在羅馬。馬克西米安在米蘭,而且米蘭很快就成了並不比羅馬遜色的帝國都城。這裡也修建了馬戲場、戲院、鑄幣廠、公共浴池、柱廊、王宮的雙層圍牆。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戴克裡先也盡力修建和美化他的王宮所在地——位於歐亞交界處的尼科墨迪亞,使這裡在人口數量上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安蒂奧克。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安除忙於軍務或外出巡視外,都待在各自的王宮裡。戴克裡先幾乎從不去羅馬,他統治滿20年在羅馬舉行凱旋式可能是他第一次去羅馬,而且只在羅馬待了13天便由於對羅馬的厭惡而離開了,原計劃在元老院發表講話和接受勳章的活動也放棄了。

皇帝制度東方化:恢復祖制,米蘭替代羅馬的國都地位

結語:

戴克裡先疏遠羅馬是為了建立君主制,不削弱羅馬的崇高地位,就無法毫無阻礙地實行毫不掩飾的君主制。它與奧古斯都的元首制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就是它沒有一個像羅馬這樣被公認的傳統的政治中心。

參考文獻:

《世界史》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興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