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跑步却无法坚持,我采用了游戏化思维


想跑步却无法坚持,我采用了游戏化思维

1.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细细发现,当你专注画画两三个小时,完全不顾旁人的叽叽喳喳的闲聊全情投入到读书中时,跟着音乐的节拍跑步一小时时,你的内心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快乐轻松的感觉。这便是身体的流动性。

说起流动性,不得不提到跑步;说起跑步,可能不得不提到尘封已久的伤心往事。因为,也正是这件事情,才有了后来跑步的习惯。

有段时间,沉浸在迷茫与恐惧中不能很快脱身。由于长时间的挣扎,精力和心力的消耗让我体验到一股无法名状的疲惫感和痛苦。

我每天战战兢兢的生活,就像一个走钢丝绳的表演者。这是我们的共同点,踩钢丝,如履薄冰。不同点就在于表演者可以随时掌控脚下的平衡感和结束它,而我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日子到底还要持续多久。黑夜般的日子,难捱的时光显得总是那么漫长。

可是,我不能干巴巴忍受这样不确定的生活围绕我。我得做点什么分散我的注意力来让自己快乐起来。既然既定的事实无法更改,那么做点别的事又何尝不可呢?比如唱歌,看书,跑步等。除了看书,跑步是对我影响最大的。

2.

在住宅对面有一条横向马路,那里成了我跑步的必备场所。每天晚上我会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去那里跑两圈。呼哧呼哧的声音伴随着脚步声缓缓从脚下,穿过人群流淌。

当汗涔涔的汗水慢慢地从额头,脖子滑落,身体夹杂着热乎乎和轻盈感。好像一天的疲惫和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随着汗水一流而下,挥发了出去。

一个月之后,原本让我恐惧的事件得到了好转,我也明显感觉到了精力比之前旺盛了许多。相比跑步出汗,回去倒头就睡,摸着手机玩反而更累。我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在心中燃烧,当你通过某件事自愈了你内心的伤痛或者完成了某项活动得到认可时,你是越来越自信的。

但是,人总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会有惰性这些个小怪兽横在我们身边。我中途又放弃了跑步。两个小我在撕扯般争执,不想动,明天再去吧!另一个又在说,跑步才能恢复精力啊,才能身体健康。

3.

大腿一拍,脑门子一清醒。事情又回到原点,果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毛病还是改不了。

前期跑步的里程和时间的设定也至关重要。不能为了刷排名,刷超越成就感就给自己制定一个很大的目标。一旦目标未能达成,挫败感是必然的,这也会大大降低你的动力。

后来我给自己设定了奖励机制,把目标进行了分解,一天一公里或者隔日两公里一跑,每坚持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奖励。

当然,奖励的礼物也是根据目标的大小来定的。小目标的完成可以适当买些小礼物为生活添加些仪式感和成就感。其次,对于重大目标的完成,礼物最好是诱惑力比较大的,这样对你的激励才会更加显著。

越是不能轻而易举的礼物更能让我们知道珍惜,知道它的来之不易。让我们知道这份礼物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的。就好比我们得到了心心念念的爱情,就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它。

比如坚持了三个月的跑步或者第一次在百人会场下演讲,可以给自己买张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而不是电影票。

电影票对我们来说太唾手可得了。即便完成了一个目标得到这样的奖励也未必能持续引起心底很大的波澜。但是演唱会门票就不同了,首先它的定价比电影票贵得多,其次,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你想要的演唱会。当诱惑足够吸引人时,我们才会产生更多的动力。

4.

激励机制不免让我想起了游戏,游戏化思维。游戏是顺人性的,而自律却是反人性的,只有当习惯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才会下意识地去做这件事。

再自信的人终究避不开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都会有懒惰的时候,会有欲望贪婪成性的时候,这时候光靠自律还是远远不够的。游戏化管理是打发小怪兽的最好的办法。

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大学最喜欢玩的是节奏大师,上课把声音关了偷偷玩,晚上睡觉也戴上耳机躲在被窝里玩,吃饭低着头玩。有一次在女生食堂吃饭到一半时,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揣在口袋里的手机如饥似渴地玩了把节奏大师过过瘾。

就在我玩得起劲时,一位阿姨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吃好了我就收走了!愣了几秒才回过神,我还没吃好饭呢,赶紧把阿姨手中的盘子抢下来。为什么一个游戏对我会有如此大的诱惑力?

我们知道在玩游戏时,会有虚拟的角色,会有积分的奖赏,会有通关的设定,也会有礼物兑换的诱惑等。在我们闯关后,积分的增加以及通关成功的自豪和成就感会让我们慢慢迷恋这样的游戏。

那么工作,跑步,读书,写作,生活等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呢?

跑步太安静了,可以打开音乐,随着音乐的跳动,会慢慢喜欢这种节奏带来的快感,节奏大师利用的也是人的这个心理。

自己在小签到程序记录每天的跑步情况,或者发到朋友圈,让大众来监督你。完成一定的目标后给自己买个礼物,以此不断鞭策激励自己。

当然生活,从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生活。而是在这生命的长河中学会给自己不断地制造仪式感,制造惊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