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不能变成“付完就废”

在讲述如何避开“付废”的新思维之前,先来说说,网络课堂是一种多么玄妙的产物。

在知识付费兴起之前,有不懂的、好奇的,比如说:怎么一夜暴富?都可以去上网搜索。你会发现有千奇百怪的答案等着你去辨别。

慢慢的,大家都被度娘惯坏了,甚至忘了在很久以前,就算皇帝拜师学艺都得敬茶。想学正经知识,不仅要给钱,还需要机缘。

不过,在SEM(搜索引擎营销)盛行之后,漫天遍地的广告让人们对搜索开始感到厌倦和嫌弃。这个转机成就了一大批知识付费品牌的兴起,使人们一改免费获取的习惯,养成了版权意识、原创意识。

知识付费,不能变成“付完就废”

被度娘惯了一身的坏毛病,又被度娘恶心走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除去广告泛滥的因素,人们之所以愿意花钱在网络学习知识还有几个重要原因。

01

筛选准确信息——难度高、时间成本大

网络中廉价信息太多,这类信息并非来自专业人士解答,除了一些片面的解答,很多信息只是网络营销小号刷积分的工具。所以人们更加渴求更精准的分类、更专业的解答,付费知识恰好站出来迎合了这点。

02

社会压力中的心理慰藉

网络不少人自嘲为“单身狗”、“屌丝”,就像喜剧人里写的梗一般,你在笑的同时,背后也有不少心酸。谁都想成功,但现实是很多人行动力跟不上想象力,想要提高自己,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始。而知识付费很好地排解了知识焦虑,也就是说,购买知识产品是一种对抗焦虑的良药,说的更浅显一点,想要减肥的人都想着去健身房办卡,办没办,去没去,那已经是后话。

买课也得买,但不能像现在一些人一样乱买。有些人买了很多付费课程,也没怎么去学,但是偶尔会产生最近我努力在提高自己的错觉。

元年效应下,不少人花钱订阅各种音频、视频、微信群直播等付费课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只是用来晒个朋友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学会了很多区块链、SOP、非线性结构……看起来很潮流,热搜中的词儿都能讲给身边的人听。但真正对自己生活和工作上有提高嘛?

并没有!

这也正是知识付费一个很大的缺点:碎片化。

知识付费,不能变成“付完就废”

很多人只是对一整块知识结构中的某个点感兴趣,学会了“财务自由”的意思,就感觉自己真要赚一个亿了。

要解决碎片化难题不简单,但最近非常受欢迎的【小鲤学堂】是从本身脱离纯理论知识做起的。

仔细观察财商教育平台【小鲤学堂】,可以发现小鲤与其他知识课堂显著不同的是,小鲤一直强调“新思维”

如果说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那新思维是要提升一个人的辨别力和理解力。

知识付费,不能变成“付完就废”

在小鲤的新思维中也明显指出了,不让付费变成“付废”的第一步就是:学真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前不久,有个朋友亲口告诉我,朋友圈那个代码广告很火,她去试完之后,认为交互界面真的非常不错。最让她感动的是,她利用中午时间学习了几次,也学会了写一些简单的代码。虽然没有亲口打击她,但是一个银行员工只学了五行代码能有什么作用呢?

现在网络中的课程涵盖:职业技能、健康健美、投资理财、胎教幼教、情感艺术等多个领域。人的时间太有限了,不要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除非你是天才。比如你是宝妈,你学学理财完全可以理解,你看完复联还要去学天文和物理量子学,那就有点浪费精力了。

小鲤课堂从研发课程开始,就一直强调不刻意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是追求简单的、明确的,把专业知识拆分的足够细致,足够贴近生活,让人人都能理解。只有理解了,学以致用了,才真正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在小鲤通过调研得出的另一个

现代人理财盲区是: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钱,但其实自己喜欢的只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很多人着急去学习理财,但学了很久之后还搞不清楚理财的实质。有些人把理财当作赌一把的工具,还有些人认为理财是高端人士玩的游戏,其实懂了之后才发现,理财最外壳的本质只是一种滚雪球的乐趣。所以说,先改变思维太重要!

知识付费,不能变成“付完就废”

另外,小鲤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能从课堂中快速获益的是有过理财经验的,所以小鲤特别注重实践性的课程。温故而知新,要养成每天总结的习惯很难,但是有了实践,自然而然地代替了这一环节。

在小鲤学堂中,不仅有复盘理财经历,甚至连小孩都能通过学习来合理支配零花钱,实现属于这个年龄段中理财的成功。

小鲤在阐述新思维中有一段话是:不能被知识付费俘虏了思想,认为学了多少课就赚几百万。全天下基本所有的课程都取自书本,小鲤只是重新讲述的更有趣一些而已。

除了小鲤之外,也有很多优秀的付费产品。不论是产品还是社会,都会逐步进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识付费这种形式不会消失。

知识付费已经开始逐渐步入“私人定制”趋势,这种能使用较少资产做到1对1的形式也越来越受欢迎,从事知识付费的团体和个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通过类似形式实现了创业。

在小鲤看来,知识付费的从业者,不需要具备开发新知识的能力,而是要加强传播知识的能力。优质走心的内容逐渐会取代劣质内容,这也正是内容时代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