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不能變成“付完就廢”

在講述如何避開“付廢”的新思維之前,先來說說,網絡課堂是一種多麼玄妙的產物。

在知識付費興起之前,有不懂的、好奇的,比如說:怎麼一夜暴富?都可以去上網搜索。你會發現有千奇百怪的答案等著你去辨別。

慢慢的,大家都被度娘慣壞了,甚至忘了在很久以前,就算皇帝拜師學藝都得敬茶。想學正經知識,不僅要給錢,還需要機緣。

不過,在SEM(搜索引擎營銷)盛行之後,漫天遍地的廣告讓人們對搜索開始感到厭倦和嫌棄。這個轉機成就了一大批知識付費品牌的興起,使人們一改免費獲取的習慣,養成了版權意識、原創意識。

知識付費,不能變成“付完就廢”

被度娘慣了一身的壞毛病,又被度娘噁心走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其實,除去廣告氾濫的因素,人們之所以願意花錢在網絡學習知識還有幾個重要原因。

01

篩選準確信息——難度高、時間成本大

網絡中廉價信息太多,這類信息並非來自專業人士解答,除了一些片面的解答,很多信息只是網絡營銷小號刷積分的工具。所以人們更加渴求更精準的分類、更專業的解答,付費知識恰好站出來迎合了這點。

02

社會壓力中的心理慰藉

網絡不少人自嘲為“單身狗”、“屌絲”,就像喜劇人裡寫的梗一般,你在笑的同時,背後也有不少心酸。誰都想成功,但現實是很多人行動力跟不上想象力,想要提高自己,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而知識付費很好地排解了知識焦慮,也就是說,購買知識產品是一種對抗焦慮的良藥,說的更淺顯一點,想要減肥的人都想著去健身房辦卡,辦沒辦,去沒去,那已經是後話。

買課也得買,但不能像現在一些人一樣亂買。有些人買了很多付費課程,也沒怎麼去學,但是偶爾會產生最近我努力在提高自己的錯覺。

元年效應下,不少人花錢訂閱各種音頻、視頻、微信群直播等付費課程,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只是用來曬個朋友圈。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學會了很多區塊鏈、SOP、非線性結構……看起來很潮流,熱搜中的詞兒都能講給身邊的人聽。但真正對自己生活和工作上有提高嘛?

並沒有!

這也正是知識付費一個很大的缺點:碎片化。

知識付費,不能變成“付完就廢”

很多人只是對一整塊知識結構中的某個點感興趣,學會了“財務自由”的意思,就感覺自己真要賺一個億了。

要解決碎片化難題不簡單,但最近非常受歡迎的【小鯉學堂】是從本身脫離純理論知識做起的。

仔細觀察財商教育平臺【小鯉學堂】,可以發現小鯉與其他知識課堂顯著不同的是,小鯉一直強調“新思維”

如果說閱讀的目的是獲取知識,那新思維是要提升一個人的辨別力和理解力。

知識付費,不能變成“付完就廢”

在小鯉的新思維中也明顯指出了,不讓付費變成“付廢”的第一步就是:學真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前不久,有個朋友親口告訴我,朋友圈那個代碼廣告很火,她去試完之後,認為交互界面真的非常不錯。最讓她感動的是,她利用中午時間學習了幾次,也學會了寫一些簡單的代碼。雖然沒有親口打擊她,但是一個銀行員工只學了五行代碼能有什麼作用呢?

現在網絡中的課程涵蓋:職業技能、健康健美、投資理財、胎教幼教、情感藝術等多個領域。人的時間太有限了,不要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除非你是天才。比如你是寶媽,你學學理財完全可以理解,你看完復聯還要去學天文和物理量子學,那就有點浪費精力了。

小鯉課堂從研發課程開始,就一直強調不刻意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而是追求簡單的、明確的,把專業知識拆分的足夠細緻,足夠貼近生活,讓人人都能理解。只有理解了,學以致用了,才真正變成了自己的知識。

在小鯉通過調研得出的另一個

現代人理財盲區是:很多人以為自己喜歡錢,但其實自己喜歡的只是花錢,而不是賺錢。

很多人著急去學習理財,但學了很久之後還搞不清楚理財的實質。有些人把理財當作賭一把的工具,還有些人認為理財是高端人士玩的遊戲,其實懂了之後才發現,理財最外殼的本質只是一種滾雪球的樂趣。所以說,先改變思維太重要!

知識付費,不能變成“付完就廢”

另外,小鯉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大部分能從課堂中快速獲益的是有過理財經驗的,所以小鯉特別注重實踐性的課程。溫故而知新,要養成每天總結的習慣很難,但是有了實踐,自然而然地代替了這一環節。

在小鯉學堂中,不僅有覆盤理財經歷,甚至連小孩都能通過學習來合理支配零花錢,實現屬於這個年齡段中理財的成功。

小鯉在闡述新思維中有一段話是:不能被知識付費俘虜了思想,認為學了多少課就賺幾百萬。全天下基本所有的課程都取自書本,小鯉只是重新講述的更有趣一些而已。

除了小鯉之外,也有很多優秀的付費產品。不論是產品還是社會,都會逐步進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識付費這種形式不會消失。

知識付費已經開始逐漸步入“私人定製”趨勢,這種能使用較少資產做到1對1的形式也越來越受歡迎,從事知識付費的團體和個人越來越多。不少人都通過類似形式實現了創業。

在小鯉看來,知識付費的從業者,不需要具備開發新知識的能力,而是要加強傳播知識的能力。優質走心的內容逐漸會取代劣質內容,這也正是內容時代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