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嚐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運用“韜晦”最出神入化之人

點擊上方關注,每天分享歷史故事,品味百態人生。

春秋時期,夫差把勾踐打敗,吳國便趁機要越王勾踐夫婦到吳國為奴僕。勾踐將國事託給大夫文種,讓范蠡隨他到吳國。

臥薪嚐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運用“韜晦”最出神入化之人

到了吳國後,夫差便令勾踐為其牽馬,令人辱罵他。勾踐也是一副奴才的樣子,馴服無比。

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踐便暗中命范蠡探查,范蠡回來告訴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癒。於是勾踐便親自去見夫差,當然是以“探問病情”的理由,並且當著眾人的面,親口嚐了夫差的糞便。之後,勾踐便向夫差道賀,說大王的病不幾日就能好轉,並且向夫差磕了一個頭,然後湊近他身旁,告訴他:“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只要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胃酸而稍微有些苦頭,這是得了醫生所說的“時氣病”,此症一定能夠好轉,大王不用太擔憂。”

沒過幾天,夫差的病果然好轉,夫差為勾踐的話語和行為所感動,惻隱之心一起,便把他放回到越國去了。

臥薪嚐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運用“韜晦”最出神入化之人

勾踐回國後不近女色,不觀歌舞,受撫群臣,教養百姓。他靠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服綾羅綢緞。勾踐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盡是些乾柴乾草,並且用繩在房梁懸一個苦膽,日日嘗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與苦難。這就是“臥薪嚐膽”的由來。

臥薪嚐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運用“韜晦”最出神入化之人

他還常常到外地巡視,探望孤寡老弱病殘。諸大夫對他更加愛戴,他便對他們講:“我預備同吳國開戰,望諸位肝膽相照,奮勇爭先,我當與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願。如果這不能辦到,我將棄離國家,告別群臣,身帶佩劍,手舉利刃,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做奴僕,侍奉吳王,以找機會與吳開戰。我知道這要被天下人所恥笑,但我決心已定,一定要實現!”

終於,吳越兩國進行了決戰,越軍勇猛無比,吳軍潰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王宮,攻下城門,活捉了夫差,殺死其宰相。

滅吳之後,越國勢力大大增強,民心歡悅,越國遂稱霸於諸侯。

勾踐為了雪恥,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用3000越甲吞滅了吳國,運用了“韜晦”的處世謀略。

在中國人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視“韜晦”,即自己的行動目標不能輕易暴露,而且必須有一定的掩飾。重大事業只有在成功之後才可以論說其成功之秘。如何在人生實踐中把握自己的志向目標,便成為一個正確運用韜晦策略的問題。

韜晦之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春秋時楚莊王上臺執政,楚國剛敗給晉國,國勢不振,楚莊王也不知有多少人肯為他賣死命,於是來了一個韜晦之計,三年不理國政,還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

臥薪嚐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是運用“韜晦”最出神入化之人

看一看大臣中有沒有不怕死的人,有無忠諫直言的人才。通過伍舉、蘇從等人冒死抗爭,他爭取到了支持改革的力量,通過誅、進各數百人的大舉措,整頓了行政機構,又對百姓減庸,對外作戰獲勝,一舉成為“五霸”之一。

楚莊王不肯過早暴露自己的目的,是為了目的能最終實現,這便是在韜晦中所把握的度。但他成事之後,敢於公開問鼎,因為已無人能改變他的霸主地位,這便再不必行韜晦之策了。為此,是否行韜晦之策,只是對自己所處形勢作出分析後的舉措。

韜晦之策有明確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因此極富人的主體精神。韜晦之策又有極強的進取性。雖然在表面上有許多退卻忍讓,卻更顯示人的韌性與忍辱負重的內在力量。韜晦之策又因極大的隱蔽性而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韜晦之策是精明人假裝糊塗的一種策略。正確使用韜晦之策,實在是把握中國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

點擊關注“說史學識”。讀歷史,學知識,從此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