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利刃/冬陽

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印度一直追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長期以來,印度都想成為中、美、俄、英、法之外的第六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想要成為常任理事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這裡的軍事力量不僅包括常規軍事力量,還包括核武器。現階段,印度軍隊擁有100萬以上的士兵,且擁有原子彈,但依舊夠不著常任理事國的門檻,現任五常並不認可印度的實力,原因很簡單,印度沒有氫彈,而沒有氫彈就意味著印度無法對其他強國形成致命的威脅,不具備掀桌子的能力。

在研發氫彈這件事上,印度一直在努力,1998年,印度宣佈成功進行了氫彈試驗,意在向各國展示印度的核能力,但根據美國等國的測定,此次核試驗的爆炸當量僅有4.3萬噸,與氫彈動輒數十萬噸、數百萬噸的爆炸當量相去甚遠,在五常面前做假氫彈,印度的行為堪稱班門弄斧。

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印度地下核試驗

印度的核武器研究始於1954年,雖然比不上美國、蘇聯,但也幾乎和中國同步,除了起步較早之外,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還向印度核武器研究投入了大量經費,經費規模相當於印度全部科研經費的三分之一。尼赫魯認為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毫無存在感地銷聲匿跡,可以看出,這位印度總理對核武器寄予厚望,希望在研發核武器的競賽中獲得優勢,進而奠定印度的大國地位。遺憾的是,直到尼赫魯在1964年逝世,印度科研人員也沒炸響第一顆原子彈,這一年,反倒是中國在羅布泊炸響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的成功大大刺激了印度,印度又向核武器研究投入了大量資金,在維持了20年的高投入後,印度終於在1974年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不過,被引爆的只是一個不具備實戰能力的核裝置。而在1967年,中國就已經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且此次試驗由飛機空投氫彈完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氫彈的實戰能力,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既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大力支持有關,也與中國手中的氫彈有著極大的關聯。

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對於中國的成功,印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研製核武器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再急也沒用。終於,到了1998年,印度連續進行了多次核試驗,這標誌著印度已經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按照印度的說法,該國在1998年進行了5次核試驗,而根據本國的監測數據,五常普遍認為印度只在當年進行了3次核試驗,且印度宣稱的爆炸當量也遠遠超出五常測定的數據。可以看出,從1954年開始研發核武器,到1998炸響真正的原子彈,在這44年內,印度的核武開發必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至於研發難度更大的氫彈,印度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

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掛載狂飆一號戰術氫彈的強-5攻擊機

氫彈的原理在中學課本上就能找到,即用一顆體積足夠小且當量較高的原子彈做"扳機",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引起氘化鋰等材料的聚變,原理看起來很簡單,但實現的難度極大,一個不小心,作為"扳機"的原子彈就會把氘化鋰炸飛。目前,全世界的氫彈只有兩種構型,即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鄧稼先-于敏構型,美國向英國分享了T-U構型,蘇聯則通過間諜獲得了大量T-U構型的情報,至於法國氫彈的構型來自哪國,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對五常而言,氫彈構型是最高級別的機密,印度根本不可能通過購買等手段獲得氫彈構型的情報。更何況,印度在原子彈小型化方面做得並不好,這意味著印度甚至無法做出合格的氫彈"扳機"。

印度“入常”的絆腳石:只會造原子彈,卻怎麼也造不出氫彈

氫彈爆炸瞬間

相較於原子彈,氫彈有著多重優點。第一,原子彈的威力存在上限,爆炸當量50萬噸幾乎是原子彈的極限,而氫彈幾乎不存在威力上限,蘇聯就曾試爆過一顆"大伊萬"氫彈,爆炸當量高達5000萬噸。第二,在自然界中,氫和鋰的儲量遠高於鈾和鈈,相較於原子彈,氫彈的原材料更加易得。第三,由於威力巨大,氫彈的單位殺傷面積的成本較低。氫彈的上述優點令印度在核武領域花大力氣研究了數十年,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造出氫彈的概率依舊很低。研製兩彈一星期間,中國與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交惡,巨大的外部壓力和科研人員排除萬難的決心讓中國以較快的速度造出了原子彈和氫彈,而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的印度並沒有太大的外部壓力,這或許就是印度在核武開發領域進度較慢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