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对于这部电影,若只从故事内容来分析未免过于局限。从多维度来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导演的用心。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电影根据刘醒龙同名小说《凤凰琴》改编,由何群执导的一部关于民办教师故事的电影,于1994年上映并荣获金鸡奖。

该片讲述了落榜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经历,影片实写了几个小人物,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成天忙碌头疼着几件事:央求村里兑现拖欠的菲薄薪水、争取“民转公”的名额、设法通过乡里的评估达标、筹钱修缮破漏不堪的校舍。为了这些事,他们甚至勾心斗角、弄虚作假、请客送礼。里面的人物没有崇高的人格,但真实展现出的人性却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我看来,从开始因张英子的举报失去学校奖金和转正名额,大家对张英子充满敌意和厌恶,到张英子认识到所有作为都是为了学校和孩子们上学时,便投稿文章到省里,最终拿到奖金和转正名额。从大家为转正名额勾心斗角,到明老师过世后的相互谦让,都体现了他们一步步走向觉醒之路。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影片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本文将从“人物的刻画、事物的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 人物的塑造:几个小人物的语言、行为、精神境界、生存状态展现真实而鲜明
  • 事物的象征含义:《小城里的年轻人》、凤凰琴、国旗都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值得深思和品味
  • 主题呈现方式:围绕着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在这种闭塞和穷困的环境下,更彰显出人们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坎坷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01 人物的塑造

张英子,一个高考落榜的农村女孩,热血,倔强,执着,她向往着美好纯粹并不懈为此付出。当她发现学校为升学率弄虚作假,让学生写多份作业;还让学生放学上山采草药,她对这种欺骗上级剥削学生的行为深恶痛绝,只身一人跑到县教育局举报!当村干部喝醉酒为难王小兰时,她挺身而出拍桌子说:“你不就是想让女的陪你喝酒吗?我陪你喝!”然后,倒了两杯白酒一饮而尽!真是让人不禁为侠义的张英子拍案叫好!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举报过于鲁莽,发现原来大家的作为都是为了学校,她为给学校带来的麻烦深感歉意,便想办法弥补。当她的文章引起省里的重视得到转正名额,并得知点名给她时,她坦言:“如果放在一个月前是不会让的(那时她感到那几位老师唯利是图),现在我想让给他们几个,我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舅舅对她点头称赞!

我认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子,能够直面她看到的“恶”并勇敢站出来,内心是非常强大的。人只有内心强大,才真正有力量面对外在的险恶,敢爱敢恨。

邓有梅,一个以反面角色出场的人物,为了转正名额偷树卖掉送礼,诽谤孙主任。正是这种不“光彩”,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贴近现实,也更让人感动。最后他说:“明老师这一走,我也彻底想通了,人活着,只要实实在在做点事就知足了,其他都是空的。”看得出经过思想斗争他也真心把名额让给了张英子。

孙主任,因为穷没法迎娶心爱的王小兰,而当王小兰被城里的丈夫抛弃时,他又默默保护着母女俩。他也想去城里发展,也一直纠结着放不下母女俩,当王小兰的女儿差点被狼吃掉时,他清楚了最重要的还是留在山里。

余校长,一个为孩子们上学鞠躬尽瘁的校长,一边忙着学校的大事小情,一边还要照顾重病的妻子。当乡教委主任张英子的舅舅说:“连孩子吃饭的事都要你操心。”时,他说:“我不是党员,总得讲个做人的良心吧,村里这么多孩子不读书哪行呀,再等个十年八年等村里经济好起来了去我再享福吧。

”朴实的话语里体现出让孩子读上书已是他的使命,他无法做到不管,当孩子因为吃饭没法上学时中午给孩子们做饭。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最后他对张英子说:“我们希望你将来又出息了,无论你走到哪里,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

让我想起河北省平乡县的一个教师世家,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他们家族已经有近70年的从教历史,出过20名乡村教师,有两万多名孩子是他们家族的学生。这份难得的接力和坚守,令人感动,人们赞誉他们“四世家传,一门师表,两万弟子”。让更多孩子读上书已成为他们家族的使命。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人民微评”向以胡清汝大家庭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致敬,“他们默默坚守,让无数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明亮未来,人生变得更辽阔。”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一个社会缩影,反映了在底层生活的人们一颗向上的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下甚至会扭曲人性,让他们做出违背正义的事情,而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让你心生疼惜而非痛恨。他们为了孩子们能读书,为了学校能存活,不惜一切代价。

02 事物的象征意义:

①《小城里的年轻人》象征着农村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电影开头,两次高考落榜的张英子拿着《小城里的年轻人》,在村口等待能够帮她找到城里工作的舅舅。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越看越感到:就是死在城里,也比活在农村强。

也许也是这个信念让邓有梅不惜一切地争取转正名额,那样就可以到城里去了,到城里工作。在有限的资源面前,面对着穷苦的生活,内心的挣扎,想要改变的渴望,转正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是每个农村年轻人的梦想。

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农村平时几乎成了“空穴”,村里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多数只有过年和耕种收成时才回家。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带来的是精神的迷失,这也不仅仅是农村人面临的,而是整个社会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而精神方面的成长对很多人来说才刚刚起步。

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滞后的原因之一,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学习是学校的事,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够了。现在年轻人大多到城市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

有位农村语文老师说,她班里的孩子,有的孩子你在他边上他就写,一走开就不写了,家庭作业更不用说,爷爷奶奶就说管不了。

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文章中提出家长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农村父母现在也都很重视教育,而教育意识还停留在第一层次,提升父母的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②凤凰琴象征着青春、爱情、对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

这个构造简单、易于演奏,音色清脆的小型乐器。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推进文化的普及而设计的,在乡村玩凤凰琴的都是当地的文化人,他们内心有一种身份的认同,凤凰琴需要识简谱,声音和二胡、笛子也不一样,“在乡村,你只要听到哪个屋子里有凤凰琴的声音,就知道在家里大概有个乡村教师”。

而在电影中,凤凰琴象征着青春、爱情、对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学校里的凤凰琴,张英子一直好奇是谁送给明老师的。最后,张英子的舅舅才讲出它的故事:当时界岭小学只有舅舅和明爱芬老师,明老师的条件比他好,他采用了和现在的舅妈结婚,因为舅妈有个又权势的叔叔。当时明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生了孩子三天就去参加转正考试,结果桥板被人偷走她趟水过河,没到考场就病倒了,从此人就废了。张英子的舅舅调走时不敢见明老师,便把凤凰琴留下做纪念。

在我看来,《凤凰琴》象征着张英子的舅舅把美好的青春和愿望也留在了山里,与现在的妻子结婚不是他内心的意愿,而过于功利的他,一心为了转正深深伤害和刺激了明老师,他不幸的婚姻,明老师和余校长的家庭也从此面对不幸。这些都告诉我们,人不要太执着于名利,有得有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太强求。最后,余校长把凤凰琴送给了张英子,也是鼓励她去追求美好,也是对她希望的寄托。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③国旗,象征着希望,对孩子们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国家的希望。

有次余校长对张英子说:“又走了一个,夜里来人把他领走的,他爹死了,他才12岁。孩子走的时候说,在他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国旗,看到国旗就像看到学校。”话语中透露出余校长深深的无奈和惋惜,以及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张英子离开时,看着升起的国旗,感到一种力量,一种向往和希望的寄托。山里孩子的天真与渴望,乡村教师的执着与期盼,都深深印在了无数观众的记忆深处。

在我看来,条件的困苦从没有让他们放弃希望,那鲜艳的红旗就是他们心中的灯塔,他们相信经济会更好,国家会有更的力量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

2016年9月12日,心系天下在湖北省利川汪营镇貊丘村捐建了第一所心系天下希望小学,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其中综合楼占地238平方米,多媒体室、体育器材室、阅读室、教师办公室等系统一应俱全。截至2019年,已经有10所心系天下三星智能教室投入使用,惠及了超过2850名农村学子。国家这几年也是尽可能地去改善基层教育的条件。现在教育部又专门针对乡村教师,做了一些新规定,进一步改善老师们的待遇,同时也是为了减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成立于2008年的美丽中国,每年会有大批支教老师为偏远地区提供教育支持。让我们看到,农村的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乡村教师的前景也会越来越美好。

03 主题呈现方式:影片的故事环境和情节都很简单,导演选择了一座偏僻的小山村,所有的一切都在小山村里发生。在这种闭塞和穷困的环境下,才更彰显出人们生活艰辛、命运的坎坷。

①故事背景的简单,突现简单环境下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在那座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所有人的心灵都得到真实地呈现,展现出最本真的自我,每个人物都面对了对伦理、真实内心和道德的挣扎、困惑和纠结。

张英子从开始对界岭小学简陋环境的不满意,倒后来融入其中一起面对种种困难。从开始的“死在城市里也比在农村强”到让出转正名额给更辛苦年长的老师们。

邓有梅的各种伎俩,在闭塞的环境里的挣扎,到最后的释然和醒悟,都显示出真实的人性。

当副校长邓有梅偷树被公安局抓走时,余校长说以修建学校为由营救,体现了一位领导对下属的关爱,在他眼里,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们犯错也是情有可原,不管发生什么他都相信大家的善。不管内部有什么矛盾,一旦对外都是齐心协力!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量。

想起《论语》有个故事,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着,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直躬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从人物刻画、事物象征意义、主题呈现方式解读《凤凰琴》

②将人物置于极端的选择之中,突出竞争的激烈和抉择的艰难

唯一的转正名额,成了老师们矛盾的核心,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是所有人的渴望,正是这强烈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他们不惜一切为自己争取。邓有梅从张英子一来学校,知道她是教委副主任的外甥女,便想方设法表现自己,诋毁陈主任,以让自己的转正更顺理成章。余校长同样希望转正,而他想到身患重病为乡村教育鞠躬尽瘁的妻子,面对抉择何等艰难和痛苦。

这就是人性,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本我的需求;理性的现实我不断寻找策略,让本我的需求合理化;本我需求和超我的社会道德冲突时又带来深深的痛苦。

③最后设置反转结局

最后,当转正名额下来时,又相投票选举时结果一人一票。张英子提出让给德高望重的余校长,他付出最多最辛苦。邓有梅看到孙主任举手也犹豫地举起手。而这时余校长讲出妻子明爱芬的故事,建议把名额给她以了心愿。大家一致同意,明老师填完表格后第二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时他们三人商定把名额让给张英子,自己继续留在大山守着孩子们,守着大山。

这种抉择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总结一下:这不仅仅是歌颂乡村教师的影片,更是希望整个社会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对农村有很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很容易迷失,而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现在国家也提倡全民阅读,终身学习,唯有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