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孤城閉》是晉江文學城網絡小說作家米蘭Lady的出色作品之一,在豆瓣獲得8.9的高分,在熱門網絡小說排行榜上一直穩居前列。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因為愛不釋手,很多書粉一直希望這部精彩的小說能搬上熒屏,盼星星盼月亮的,居然等到了這天。

喜出望外的,接盤的團隊是眾望所歸的正午陽光,官宣的那會,粉絲們都喜大普奔。

因為大多數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終於今年4月8日,電視劇開播了。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一如既往的,正午陽光表達了足夠的誠意。

電視劇的畫面非常精美而高級,不是一般濫用濾鏡誇張到老人的皺紋都能消除、每張臉只剩下鼻孔的片子能夠想媲美的。

劇中的服裝道具場景等也極為講究,幾乎照著歷史文物圖跡去複製,演員行走之間,宛如穿越到了那個令人迷戀而神往的時代。

劇中的臺詞也是古言與白話混搭,其中更是不乏詩詞的吟誦和書法的展示,既留下濃濃的文化味道卻也沒有失去欣賞的可能性。

劇中的人物故事也幾乎遵循著歷史事件,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細節都能在史料中找到相關的記載,宛如一部活的歷史書。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說得這麼好,這部劇算是一部成功之作了吧?

答案卻是一言難盡。

就從它的豆瓣評分一直呈下滑之態來說,這裡面肯定有令人遺憾的因素存在。

在昕玥看來,該劇最大的遺憾,是從改名開始。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前後兩名的比較

小說《孤城閉》是關於北宋皇帝宋仁宗長女福康公主趙徽柔(劇中任敏扮演)和內侍梁懷吉(劇中邊程扮演)之間的繾綣愛情故事,也就是說主角是公主和她的內侍,故事的原料是他們的相愛相知和生離死別。

主題雖小,內容細數小女兒情態,但是大宋的歷史成為背景,就像兩隻精緻的小鳥畫於壯美的山河之中,而更重要的是文章緊扣主題,公主的命運就像那座對她緊閉的城,雖然繁榮熙攘,但是給予她的只有孤獨和荒涼,而她永遠也走不出它的困囿。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作者沿著主線展開,筆力非常深厚,把主人公那份難以被世人理解的情感寫得動人悱惻,猶如身受切膚之痛一般。

但是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本來是背景的宋仁宗時代拉到前面變成了主體,而公主和內侍的故事成為了畫面上微不足道的點綴,份量少到就像你大口咬了三下依然吃不到包子的餡兒。

清平樂本是詞牌名,開始於唐朝,內容多為傷春惜別、男女戀情等,但是到了宋朝,晏殊的兒子晏幾道和李清照等婉約派逐漸把內容擴大,感情基調也由低沉逐漸轉向高亢。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電視劇以這個詞牌名為名字,然後以宋仁宗和他的皇后為主角,以他在位期間的政治變幻和私人生活為內容。

咋一看,真get不到名字與內容的丁點聯繫。

於是,觀眾只能一廂情願地去想入非非。

宋仁宗期間在整個北宋時期社會相對安定和繁榮,人才輩出,也許電視劇是想表達那個繁榮背景之下文化文藝的鼎盛和成就,各種風流才子的瀟灑浪漫之態,就像那一首首越唱越興奮的清平樂;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也或者是想表達盛景之下人們的命運依然猶如春之易逝,良辰美景難留,男女戀情受到重重阻撓和困囿,就像那一首首越唱越愁的清平樂;

又或者……

無法參透主題的意義,昕玥深感才疏學淺,為之慚愧,同時也生出了點埋怨:這個題是不是太大了?

它有多大呀,它包括了宋仁宗上位後整個社會、朝廷和後宮發生的所有事(幾乎史書有記錄的事),橫跨40多年,囊括政治風雲、社會環境、邊疆困境和後宮日常起居等等。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顯然,《清平樂》比《孤城閉》更有野心,或者說,改編的作者想打開更大的格局,去征服更多性情高雅和目光高遠之人,不僅僅是幾個沉迷於言情故事的書粉。

確實,當他們把絲毫不差地從歷史留存的圖片複製過來的海報發佈時,引發了不少人對觀劇迫不及待的興致,紛紛加入預約看劇的大營中。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然而,勝也蕭何敗也蕭何,就因為主題的“宏大”在一點點地消費了觀眾的熱情。

“清平樂”主題很大,大到虛無,根本沒有人能抓住它的重點,甚至連導演編劇們自己也迷惑其中。

劇名給觀眾一種迷茫感

看《孤城閉》的時候,讀者的期望是很明確的,就想在深情纏綿的愛情故事裡尋找生活中沒有的慰藉,感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帶來的溫暖和感動。

但是觀眾看《清平樂》卻越看越迷茫。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有人說它是歷史劇,因為裡面的元素基本由歷史資料來構造,每個角色每個場景每個獨立的故事都用歷史緊緊包裹著,讓人幾乎找不到破綻。

於是乎,很多歷史愛好者盯上了它,日日抓住裡面的細節去細說歷史。

很多時候,這些扯上劇名去說歷史的文章甚至比電視劇本身更精彩——因為作為歷史劇,它確實沒有把歷史的風雲激盪給呈現出來。

所有發生過的事都一筆帶過,就像蜻蜓飛過湖面,留下不過幾秒鐘的漣漪。

究其原因,是太貪心了,攬下的內容太多,以致於每件事都給不了多長篇幅。

從歐陽修的母喪丁憂到韓琦彈劾四相,每次鏡頭對著公堂牽出來的都是歷史大事件,但是每件事只耗費了劇的篇幅和時間,並沒有帶來觀賞價值。

豆瓣評分最高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這方面就非常明智,完全割捨了後宮生活(嘉靖皇帝的後宮故事也是很豐富的),也捨棄了部分有故事的名臣(比如陸炳),把重點放在社會經濟管理方面,讓人理解起前因後果更容易,也更細緻而精彩。

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的,一場戲並不需要對行動事無鉅細地摹仿,而是強調情節的緊密結合,“如果一個事物在整體中的出現與否都不會引起顯著的差異,那麼它就不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也有人以為它是宮鬥劇,因為官宣女主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丹姝,電視劇更是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去描述宋仁宗後宮生活。

但是宋仁宗的後宮生活無趣得很——正如苗心禾跟太后表明心志的時候說的話:“我決定了,我要成為眾多無趣女子中的一個……”

縱然是青梅竹馬的女子,宋仁宗也沒有和她擦出多少讓人因為喜歡看古言而激動不已的火花,她的生活和故事呈現一樣無趣。

而作為女主的曹皇后,更是引領著整個後宮無趣前行。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在這一點上,電視劇故意改了歷史原來的樣子,把有才無貌的曹皇后變成才貌俱佳,把這個特立獨行的知性女子寫成宋仁宗的小迷妹,也把宋仁宗從來不過電的感情改成了暗生情愫。

如此更改,大約是想順應某些喜歡瞌糖的觀眾的需要,畢竟,外形俊朗的王凱和顏值不低的江疏影有偶像的部分功能。

但改是改了,卻又不敢放開手腳,以至於整部劇行進到三分之一,網友發現竟然無糖可瞌,天天喝白開水吃白米飯。

在曹皇后入主中宮之後,在張貴妃出現之前,整個後宮一片和諧,沒有麝香毒胎,沒有華妃一丈紅,沒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沒有飛揚撥扈、欺上凌下等等宮鬥戲的砝碼,所有人都無憂無慮地過著無趣的生活。

在這歲月靜好之中,皇帝隔三差五去找曹皇后,每次的內容往復,聊聊朝廷,聊聊後宮,再給點性暗示,然後曹皇后用大禮回絕,如此年復一年,月復一月,關係既沒有往前也沒有退後。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人們都說宮鬥戲不好,看著一群心態扭曲的女子圍著一個孱弱的男人爭鬥,充斥著負能量,但是為什麼宮鬥劇能火起來呢?

因為雖然它給了一個殘酷的場,但是也表達了部分的邪不勝正,部分的逆境重生的勵志之氣,部分的人生起伏的浪潮快感。

是的,因為它展示人性的好和壞,某些值得關注和引起反思的東西。

《清平樂》不屑於宮斗的低俗,它要像標題一樣清雅高潔,把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帝后毫無起伏、平淡無味的精神戀愛中——精彩的東西並非歷史上宋仁宗的後宮沒有,也並非曹皇后沒有,而是電視劇沒有呈現出來,也或者說編造者沒能編造出來。

整部劇越看越迷茫,既沒有《漢武帝》的氣勢磅礴,也沒有《甄嬛傳》驚心動魄,甚至也沒有《宸汐緣》那樣能讓人睡個甜甜夢的精神糧食。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劇名給劇本身的導向

導演和編劇把名字一改,原著清晰的思路便變得模糊起來了,原本特寫的人物退後,以前虛化的背景卻挪到前面去擴大。

但是原著的背景太大,當它移到前面成為主體時,編者開始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就像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彎彎曲曲的線路圖,繞了好久都走不到想要去的地方。

劇名的導向,至少產生了兩個負面的效果。

一是對角色扁平處理。

既以宋仁宗作為主角,為了突出主角的某個方面,比如性格、經歷不凡、文治武功等等,電視劇應該對某些功能性的人物有著重處理。

但是很遺憾,電視劇為了保全劇名,顧前顧後,對角色的處理過於保守。

昕玥認為,劉太后是眾多失敗的角色之一。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劉太后作為宋仁宗的養母,是一個在他身邊影響了幾十年的女人,對他性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上帝們對“劉娥”的塑造很敷衍。

特別是演員的選取上,是極度不形象的。

雖然我們誰也沒見過歷史上真正的劉娥,但是根據史書,我們至少能很清晰地知道兩個信息。

第一,她必定有不俗的外表,或閉月羞花,或氣質迷人。

正如網絡流傳的那句話,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是見色起意,宋真宗初識劉娥之時,會在充實的後院中單單迷戀於她,必定與她驚人的外貌脫不了關係。

第二,她必定是精明幹練的,與之匹配的應該有不怒而威或雙目炯炯之容。

因為據史書,劉娥很有才,能在事業上協助宋真宗,所以在愛情的激情消散之後,她的地位還能不斷攀升。

演員吳越的容貌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特別那雙眼睛怎麼看也不像炯炯有神,說話的聲音軟綿無力,毫無震懾四方的氣場。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本該有波濤洶湧內心世界的宋仁宗和劉太后相對而坐,在劇中表現得風輕雲淡,沒有張力。

還有群臣,與宋仁宗一生政績密切相關的人物——因為歷史名人太多,編劇的誰也捨不得拋棄,一個都不能少。

於是,發生在誰身上雞毛蒜皮之事都要拿來說一說,某位臣子死了妻子被岳父塞小姨,然後出去喝酒被人取笑了;或者誰誰誰暗戀了世交伯父家的女兒,待高中的時候才迎娶等等。

《大明王朝1566》出境的名臣也很多,但是每一個露臉的人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和立場,對推動故事的發展都有分量。

但是《清平樂》裡的群臣給人的感覺就是總分不清誰是誰,哪怕是老戲骨劉鈞演的范仲淹也沒有給人立體感。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二是走進了空虛的空間奮力堆砌。

正如上面所說,因為主題太大,連創作者本身也迷失在其間。

跟著劇名的導向,他們走進了一個可以容納萬象的空間——為了充實它,他們勤奮地添置東西。

比如宋仁宗枯燥的後宮生活。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一般而言,皇帝的後宮活色生香,是個熱鬧的去處。

但是宋仁宗的後宮猶如一潭死水,他走在其間心不在焉,索然無味,不難理解,編劇有借用古裝言情劇用慣的套路之嫌疑:先禁慾再一見鍾情,從而情深似海。

可惜“有賊心無賊膽”,他們終究不敢脫離歷史的框架,不敢杜撰說宋仁宗像明孝宗那樣一生一世一雙人。

所以他們又得脫離對某人“一往情深”的套路,而是去博愛,去雨露均霑,對誰都那麼好,對誰都那麼愛,就連歷史上跟他關係擰巴的曹皇后都在他“深情”之列。

電視劇用了大篇幅書寫宋仁宗在後宮的深情款款和清心寡慾(就20集前的劇情來看),卻沒有道明是為了歌頌還是苛責,抑或其他。

而鏡頭所到之處,也時不時地讓人感覺出它的漫無目的。

比如福康公主在花園追鶯兒那段情景,昕玥完全沒有悟出它出現在片中的意義。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公主想要天上飛的鶯兒,意欲表達她很任性嗎?

可是並沒有人馬上出來不惜代價幫她實現願望,公主也沒有因為得不到而撒潑打滾,大鬧三天三夜。

又或者想表達曹皇后育兒有方?

可是曹皇后拋出讓人畫一隻鶯兒的建議並未被公主接納,育兒方法何高明之有?

什麼都沒表達之後,鏡頭卻又一閃而過,切換到其他的按部就班。

很多網友在這段情節中捕捉了幼兒時代公主無心無肺的萌,這倒是符合了某些劇評人的某個觀點——這是一個休閒的時空。

但是過於休閒往往容易與空虛掛鉤,堆放得越多越空虛。

當《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內容變多了,人氣卻變少了


結語:

《清平樂》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起同期乃至整個上半年的大多數電視劇來,它至少能上到中上水平。

昕玥“吹毛求疵”也並非標榜本人黑粉的立場,相反,本人對正午陽光的作品是相當支持的,只要他們出品的大多數都會去追,但也是因為過於喜歡,所以寄予更大的期望,總是希望他們能做的更好更好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