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走進獨屬於安防行業的PIR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夜晚行進至一些漆黑的樓道、走廊時,有時燈會自動亮起,有時則需要你重重的咳一聲或跺一下腳後,燈才會亮起。這一情況是由樓道燈對傳感器選擇的不同所決定的,但在通常情況下,由聲音觸發的聲控傳感器略遜於自動感知的紅外傳感器。

從應用角度來說,聲控類需要製造一定的聲響,有可能影響居民的休息,且易受到外界聲響的干擾,經常誤動作,壽命短,負載產品有限。而為了應對這一窘境,當下大多數樓道內已經採用了PIR技術。

什麼是PIR技術?

如果單就PIR本身來說,在化學領域,它代指聚異三聚氰酸酯(Polyisocyanurate Foam);在生物領域,它是一個集成了關於蛋白質功能預測數據的公共資源的數據庫,其目的是支持基因組/蛋白質組研究;而在安防行業,它是Passive Infrared的縮寫,即被動紅外技術。

一文帶你走進獨屬於安防行業的PIR

紅外視界下的街道

PIR探測器的全稱就是Passive Infrared Detector,即被動式紅外探測器或身體感應器,有時候被稱為Passive Infrared Sensor,在安防行業探測器多被稱為Detector。

眾所周知,在室溫條件下,任何物品均有輻射,人作為恆溫動物,紅外輻射也最為穩定。我們之所以稱PIR探測器為被動紅外探測器,是因為探測器本身不發射任何能量而只被動接收、探測來自環境的紅外輻射。探測器安裝後經過數秒鐘適應環境,在無人或動物進入探測區域時,現場的紅外輻射穩定不變,一旦有人體紅外線輻射進來,經光學系統聚焦就使熱釋電器件產生突變電信號,進而進行後續的聯動。

PIR技術應用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要注意的是,紅外光穿透力差,在防範區內不應有高大物體,否則陰影部分有人走動將不能報警。不要正對熱源和強光源,特別是空調和暖氣,否則不斷變化的熱氣流將引起誤報警。

其次由於被動紅外探測器是屬於一種微弱信號檢測設備,在安裝對必須注意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如高度,靈敏度等。同時還要注意不宜面對玻璃門窗,被動紅外探測器正對玻璃門窗,會有兩個問題。一是白光干擾,雖然PIR對白光具有很強的抑制功能,但畢竟不是100%的抑制。因此要避免正對玻璃門窗,以避免強光的干擾。二是要避免門窗外複雜的環境干擾,比如人群流動、車輛等。

最後還要注意不宜正對冷熱通風口或冷熱源,被動紅外探測器感應作用與溫度的變化具有密切的關係,冷熱通風口和冷熱源均有可能引起探測器的誤報,對有些低性能的探測器,有時通過門窗的空氣對流也會造成誤報。

PIR技術有哪些應用落地?

當前除了常見於走廊的感應燈外,PIR人體紅外感應多應用於周界報警。由於被動式紅外探測器(Passive Infrared Detector,PIR)根據其結構不同、警戒範圍及探測距離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單波束型和多波束型兩種。單波束PIR採用反射聚焦式光學系統,利用曲面反射鏡將來自目標的紅外輻射匯聚在紅外傳感器上。這種方式的探測器視場角較窄,一般在5°以下,但作用距離較遠,可長達百米。因此又稱為直線遠距離控制型被動紅外探測器,適合保護狹長的走廊、通道以及封鎖門窗和圍牆。

而多波束型採用透鏡聚焦式光學系統,大都採用紅外塑料透鏡——多層光束結構的菲涅爾透鏡。這種透鏡是用聚烯烴塑料一次成型製作的,若干個小透鏡排列在一個弧面上。警戒範圍在不同方向呈多個單波束狀態,組成立體扇形感熱區域,可構成立體警戒。同時又因為多波束型PIR的警戒視場角比單波束型大得多,水平可以大於90°,垂直視場角最大也可以達到90°,但作用距離較近。所有透鏡都向內部設置的熱釋電器件聚焦,因此靈敏度較高,只要有人在透鏡視場內走動就會報警。

除了周界報警外,當前也有不少家用防盜設備中加入了這一技術,例如螢石視頻鎖,在植入了這一技術後,可實現24小時自動感應,當家門口有異動時實時抓拍、錄像,並推送異常消息至用戶手機,24小時在線守護,真正實現了主動防禦。

雖然由於由於菲涅爾透鏡的原因可能會發生漏報,但螢石自主研發的PIR透鏡,採用獨特紋路設計,專門應用於智能入戶場景,使得檢測靈敏度更高,能更好的減少感應事件漏報,增強檢測的可靠性。

基於螢石自主研發的PIR算法與PIR透鏡,可動態調節檢測靈敏度,對於不同戶型的入戶場景適用性更強。觸發時間、靈敏度可以通過螢石雲視頻App進行自主調節設置的同時,使得檢測靈敏度更高,能更好的減少感應事件漏報,增強檢測的可靠性。

結語

隨著犯罪手段的不斷升級,人們對居住安全技術防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依靠傳統安防措施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安全需要,而PIR人體紅外感將化被動為主動,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超級加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