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最有画面感的句子有哪些?

月盈红袖


个人感觉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最有画面感。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目前研究成果仍定为清照早年作品,一娇羞可爱的少女呼之欲出。

露浓花瘦的早上,“蹴罢秋千、慵整纤手、薄汉轻衣”让人瞬间想象到:少女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咯咯笑声传遍花园角角落落。就像苏轼写得: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早晨的花园也烘托了少女的娇美。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让读者轻易联想到荡秋千的无比欢快状态。

下片写秋千后的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薄汗滴滴,发型衣冠待整时,“见客入来”,来不及整理衣装,穿鞋袜提着鞋,匆忙回避,乱中出错,金钗又溜掉。

几处细节十分传神的写出尴尬。含羞疾走,生动写出内心的惊喜兴奋,和衣衫薄汗羞见人的内心小焦灼。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调皮的少女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生灵活现的写出欲走还停,欲看还羞,欲笑还忍的可爱青春少女形象。可见,来者是上少女既想见又害羞的佳人。

含羞、疾走、倚门、回首、嗅青梅几个动作层次分明,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少女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作者把一幅静图,换成一幅动图,少女调皮娇羞,忽逢心上人的难以隐藏的喜悦和娇羞呼之欲出。


最美的诗词


村居

宋词中最有画面感的句子,当属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人描述了当时乡村的景象,一幅祥和安逸的画面呈现于你的眼帘。一处低矮的茅草房,门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汲水做饭洗衣。远处传来好听的软侬吴语歌声,一对白发夫妻聊着家常。画面转到田间,大儿子在溪东锄草锄豆,二儿子正在为刚出壳的鸡娃编织笼子,老夫妻俩最偏爱调皮的小儿子,正无样趴着剥莲子。

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词奴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是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只有八句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句子。

短短八句词的素描画面鲜活立体:

一处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皤皤的老人家是谁家呀?

大儿子在溪之东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生动描绘出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表现了五口之家人情之美和生活之有趣。

作者把这家老人和孩子的不同精神面貌、情态和农家生活以白描手法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农村乡土生活气息。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而善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投降派政见不合,遭受排斥和打击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上饶带湖。这首词就是作者晚年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整首词充满诗情画意:

一、白描手法

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开篇用素描手法,"茅檐"、"溪上"、"青草",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环境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好了立体充实的背景。

在写人方面:对老爹老妈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简洁饱满,

翁媪饮酒聊天,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相濡以沫的和谐,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大儿锄草,壮劳动力在溪东的豆地里挥锄除草。

中儿编鸡笼,半大的孩子正在用竹条编织着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的无忧无虑、天真顽皮、活泼的样子。

通过五个人物几个不同动作,简单的情节安排,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逸的农村生活,立体鲜活地勾画出来了。一幅田园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画卷扑面而来;一股清新气息、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瞬间体会了作者巧妙构思、妙笔生花,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布局和构思

1、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首先从词的意境上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其次,“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从全词第二句到最后一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溪水的动感让这家人的烟火生活充满诗意活力。

2、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然而作者把它们点、线、面组合在一个画面里,三者互相呼应、互相衬托,更显得画面有静、有动,高矮、远近错落,色彩分明而格外充满生机和美感


这首词整体上没有一句浓彩重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素写,就描绘出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就把这一家老少的不同活动场所和精神面貌,描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充满浓厚的乡村田园生活气息。

(兰珊yxh,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