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河南省洛陽市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

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均誕生於此,道學發源於此、儒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理學光大於此,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譽 。今天要說的白馬寺,就是位於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現在的洛陽

洛陽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白馬寺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年代所留。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白馬寺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齊雲塔

白馬寺內的齊雲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築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後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簷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成“齊雲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佈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