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8,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8,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一、現狀概況

天長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以發展旅遊業和以建材、化工、陶瓷、機械加工和農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城鎮。天長鎮區實際居住人口16557人,城鎮建設用地約300公頃。

二、歷史沿革

據《井陘縣誌》記載,天長鎮作為村落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200餘年。公元前204年韓信帶兵伐趙時曾屯守於此。唐代命名為天長鎮,設有天長軍。宋熙寧八年(金天會七年)井陘縣徙治天長鎮。金代井陘縣屬威州,元屬真定路,明屬真定府,清屬正定府。1913年屬保定道。1928年直隸河北省。1958年井陘與獲鹿縣合併為井獲縣,治所遷至微水,天長遂改為公社、區公所、鄉駐地。1984年改為井陘縣建制鎮之一。悠久的歷史,使天長鎮鎮區建設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色彩,鎮區現狀古建築風格以明清時風貌為主,主要文物和古城牆保護較好,堪稱冀中地區一顆古鎮明珠。

2007年,河北省政府公佈了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8年被公佈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長鎮是迄今為止石家莊市唯一一個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建制鎮。

天長鎮保護規劃2011年11月省政府批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核心保護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歷史建築修繕方案、基礎設施改造及環境綜合整治方案2014年8月市政府批覆。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8,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三、天長古城歷史文化特色

1)歷史悠久

據《井陘縣誌》記載,天長鎮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200餘年。公元前204年韓信帶兵伐趙時曾屯守於此;唐代正式命名為天長鎮,設有天長軍;宋熙宋八年(公元1075年)建立縣治,系以後歷代縣治之所,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以及民國等歷史時期。

2)文物古蹟豐富

天長古城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井陘窯城關窯址、井陘古驛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天長古城、文廟、城隍廟、通濟橋、龍窩寺石窟、唐家堖古墓群、皆山書院、王家大院、大石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

3)軍事地位重要

天長古城西依太行,三面環水(綿河),地理環境險要,扼冀晉交通咽喉,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曾有“綿河瀠於前,陘山踞於後,固關之險控帶西南,抱犢之雄延亙東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蓋古巖邑也”的闡述。漢淮陰侯韓信帶兵伐趙時,曾在這一帶指揮了舉世聞名的“背水一戰”,創下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壯舉,三國時曹操也曾在此駐兵墾荒。

4)城區空間格局完整

天長古城山水相依,城景交融,形成了“河、道、山、城”的古城城區空間格局。

河:綿河源於山西綿山,先後繞古城西側、南側、東側流經,成為裝點古城一道流動的景觀。

道:二縱一橫主幹道和魚骨狀巷道構成了古城城區空間格局,並營造出東關、北關、城內大街等特色商業街空間和傳統居住街巷空間。

山:北側玉峰山、南側雪花山,山上綠蔭古寺,唐代詩人王維過天長鎮時,詩云:“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更添古城的歷史文化韻味。

城:天長古城背山面水,扼守燕晉通衢,成為點綴巍巍太行群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5)古城形態獨特

天長古城在東、南、西分別開有三座城門,東南角外另有小南門一座,城牆環似簸箕,因此有“簸箕城”之稱。

古城城牆長約1758米,全毛石砌築,南城門有甕城,城樓已毀,現殘高6米;西城門原有甕城,甕城門依存,城樓已毀,現殘高6米;北城牆長400米,高18米,地基寬18米,頂寬不等,全為土牆。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8,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