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到底是一种发现,还是文学创作呢?

飞龙在天9783


朋友你好,我是舍知堂堂主,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作为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我首先觉得你这个问题有点别扭。如果你要问鲁迅作品与艺术发现或者是与文本发现的问题,或许成立。因为在文学创作中本来就得有艺术发现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需要培养。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发现

文学创作是一种脑力劳动,或者说是一项精神生产活动,而纵观上下五千年文化史,文学或者说是文学作品对人类文化发展起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会说文学创作属于天分,需要灵感。但专业的作家或者是艺术家大多知晓,文学创作能否写出优秀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时的艺术发现。艺术发现对文学创作起到很强的指导意义,甚至是决定文学作品高下优劣的关键所在。

为何这么说呢?任何一种艺术劳动,都有它的规律与过程,就像农民耕田种地一样,得先耕田再播种,然后间苗,再经过锄草、打药等田间管理,才能让庄稼开花结果,获得丰收。

文学的创作也有它的规律与步骤,大致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其中,发生阶段,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它包含三个方面,即: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所谓大厦起于垒土,这个“发生阶段”,又被称作是文学创作的开端和内在机制。

我们所说的材料(信息)储备,顾名思义,就是前期的素材准备,也就是我们文学材料的来源。

那么文学材料源自哪里?当然是社会生活。正如楼主所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赵太爷等等这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社会生活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作家写出来,现实生活中的人或许会对号入座,但是鲁迅先生写的时候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中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这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家,艺术家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好了,关于这个过程就先说这么多,下面说一下艺术发现。

所谓艺术发现,放在文学创作这个层面来说,就是作家在动笔写作之前,会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当前要写的主题,因了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及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灵光一闪,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简单来说也就是作家们常说的,来了灵感,以至于一直冥思苦想的精神状态,由于灵光乍现、豁然开朗,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了潜藏着的生活或者是社会现象。

鲁迅作品中艺术发现的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大都读过,正如楼主所说,阿Q精神或者说是阿Q现象,是人类延续至今依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形象。“阿Q精神”这种面对问题时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的精神胜利法,成为阿Q的主要特征,至少在中国,“阿Q精神"已经成了众多人的口头禅,用来形容某些人和他们的行为。这也充分证明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艺术发现的深远意义。

而祥林嫂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乍看好像时代的产物,时代的悲剧,实际上仔细想来则不然。她也曾经是一个反抗者,在行为上也为冲破封建礼教而改嫁,但是小人物的挣扎最终抗不过上层阶级,鲁四老爷和他的太太们。

悲剧还在于和他同样被统治的下层人物,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冲茶的短工等一般群众,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她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现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这种现象和荒谬放在今天也比比皆是。

孔乙己们在今天的社会中也能找出太多的原型。鲁迅先生生前在与人谈论到自己的作品时,曾经说过,孔乙己是他创造的最喜欢的人物。

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我‘’,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通篇以一贫一冨,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两种类型对比着写,而惟有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例外,这也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至于赵四爷和赵四爷家的狗,通过刻画人物反映的社会现象就更明显了,赵四爷们固然可恨,但是狗仗人势的赵四爷家的狗们,放在今天也同样可恨。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重读鲁迅作品,依然觉得他所写的这些人物在当今社会能找到大批原型的原因,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艺术发现的魅力。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帮到你?希望楼主及看到的朋友们有不同的见解,留言讨论。欢迎批评😊


舍知堂


鲁讯是民国手里的作家,有关鲁讯的作品教课书上人人领略过精华。

鲁讯发表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件小事》属小说创作。《一件小事》中车夫形象塑造的非常好,七八十年以后的今天乃有社会现实意义。

车夫人力车挂倒了行人,好不顾忌的往警察局走去,处力车祸。

鲁讯是作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属文学文字。


白云3498


鲁迅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但与发现有关系,那么,鲁迅作品是一种发现?还是文学创作呢?这个问题的实质还是个文学创作问题。文学作品只有在生活中发现和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才能创作出优质文学作品,鲁迅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发现人和事的文学前辈。

鲁迅

一、“发现”是文学创作环节之一。

对于社会所发生的人和事这是客观存在的。从社会中善于发现,这是为下一步思考所发现的问题备用的,是文学创作首要环节。

例如,提问者所提出的祥林嫂、孔乙己、赵太爷等这些人物,都是在当时社会中的人物,只不过鲁迅善于发现,从这几个人物身上发现了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对这几个人物进行了高于生活的再创作及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需要素材,包括社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的。

社会是个万花筒,什么人和事都有。有好人,坏人,好事和坏事,还有其他的谈不上什么好人与坏人。但是,这些人和事都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性,给人以提示,如何面对现实,面对社会所发生的人和事。那么,这个“万花筒”就是作者从社会中发现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就是素材。

发现并有了素材,这仅仅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选择,思考从素材中选择那些可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学创作是从生活中来,而高于生活的解读。

只有对自己所发现的素材考虑好,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确定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等这些环节,最后才能动笔写作。

提问题者说的祥林嫂、孔乙己、赵太爷等这些人物,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因此,这些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误解或怀疑这是不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提问题者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爱思考又好学的人士。

文学

二、文学创作是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

文学创作是作者从社会中发现的人和事,经过梳理和思考及艺术加工,为生产文学作品第一道工序。文学作品生产过程,就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是经过作者文学创作而获得的。

例如,我们所阅读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这里面的人物,我们都能从书中找到那个社会的人和事的影子,但这些人和事都经过了作者发现与思考的文学创作程序,然后,成为文学作品即产品了,

三、“发现”与文学创作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知道了“发现”与文学创作关系。发现不是文学创作,但属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可以这样说,没有发现就没有文学创作,就不可能生产出文学作品。

事实证明:“发现”是文学创作的程序之一,文学创作必须要经过发现这道程序。不过,发现却不能单纯地称之为文学创作。这两者的关系是:文学创作必须要经过发现这一环节。

祥林嫂

总之,鲁迅的作品是经过文学创作(其中包括发现)而生产的文学作品即产品。“发现”在文学创作之中,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